2014年6月1日星期日

蝗漢尼堪闖關東----滿洲地區生態災難噩夢的開始~~~~










===========================

見過這麼厚顏無恥不要臉的文章嗎:黑龙江精神之闯关东精神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是指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40年代近300年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之初,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百姓为了谋生而去东北地区的移民历史。这段历史其移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世所罕见,被誉为人类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移民壮举。“闯关东精神”则是这段人类史上中国最大的移民开发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悲壮的、感天动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在漫长的岁月中,早已深深沉淀于东北流域的文明之中,凝聚于黑龙江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中,成为黑龙江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闯关东精神的内涵:

  敢为人先、勇于抗争的精神;

  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

  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

  团结友爱、共渡难关的精神;

  豁达包容、重义守信的精神;

  忠贞报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豪迈、又充满血泪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断与各种矛盾抗争的几千年奋进历史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求生存、图发展的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将他们辛勤的汗水留在了黑水白山,将他们永不言败、坚强的性格刻在了东北大地上,而且还锻造了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闯关东”精神。

  1.敢为人先、勇于抗争的精神

  清朝末年,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地区的贫苦百姓,在天灾人祸的生存逼迫下,大批破产或失去土地,无法生活下去。为了求取生存,获得发展,谋求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成千上万的关内贫苦百姓,或三五成群,或扶老携幼,或只身离家,挑着担子,推着小车,朝着梦中的黑土地艰难地前行,多少人怀揣着梦想倒了下去。也丝毫没有动摇关内百姓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念,充分显示了“闯关东”人倔强和坚定的性格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魄力。

2.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

  早期闯关东的人,为了躲开清政府的盘查,他们转道荒山野岭,“肩负行李,手持木棒,用以过岭作杖,且资捍卫”,“凡转徙山林者,随处因树为屋,夜或野处热火自卫,往往膏虎狼之吻,坠严谷丧生”(李延芝主编:《黑龙江人》,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第70页)。他们携妻带女、扶老携幼,挑着扁担,衣衫褴褛,或头顶炎炎烈日,或顶风冒雪,一步一步艰难地行走在荒野之中,无数人怀揣着梦想倒在了通往东北的沿途,留下堆堆白骨,为中华民族民族的苦难史写下了最沉重的注脚。但是无论生存环境如何险恶,都无法阻挡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求生、求存的本能使他们义无反顾、执着无畏地扑进这片神秘而陌生的黑土地,正如一首赋中所言:“……五湖四海是汇,万水千山是聚,纷纷然闯关东飞蛾扑火之前赴,汹汹然投北荒饿蚁抢滩之后继……”“闯关东”的人们将他们人生命运的赌注押进关东大地这片天涯洪荒。吃尽苦头不掉泪,撞到南墙不回头。脚到之处,就是安家之地。人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正是有了这种百折不回、一往无前、不达目誓不罢休的精神,“闯关东”人们才能在苦难与险境面前没有退缩,也没有绝望,而是执着顽强地去拼搏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困难,不断地开创生存与发展新局面,不断地从一个目标走向另一个目标。

  3.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精神

  即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闯关东人在各种千难万险中所迸发出来的自强不息、不畏艰险、挑战自然、勇于开拓的艰苦创业精神。来自关内各省“闯关东”的穷苦百姓,除极少数外,大都是一无所有、赤贫如洗,但他们来到东北这块土地后,发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苦干实干,辛勤劳作,克勤克俭,集腋成裘,从事农垦、采矿、放排、挖参、伐木等工作,在短短的时间内立了足、生了根。在土地开发方面,他们起五更、睡半夜,披星戴月地劳动,栉风沐雨,冒着炎炎烈日,汗流浃背地耕耘在荒野中,开垦出大批耕地。黑龙江地区自咸丰十年(1860年)开禁起,至同治七年(1868年)的8年间,共放出毛荒20余万垧。据有关资料记载,黑龙江地区1915年土地耕作面积是3912330垧,到1930年土地耕作面积达到7314636垧,土地面积增加了近400万垧。(李德滨、石方:《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在70余年的时间里,闯关东移民历尽千辛万苦,变榛莽为良田,初步形成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松花江中游、牡丹江流域等农作物产区,为后来黑龙江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闯关东”的移民开发中,除了较为原始的土地开发外,还勃生出一种更为旺盛的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由于东北地处边陲,开发较晚,儒家“重义轻利”传统观念和中原相比较为淡化,从而为形成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提供了客观条件。据《东北近代史》资料显示,1912年至1919年,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东北的矿业、面粉、制油、纺织及其他部门的民族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就有4家面粉厂。哈尔滨的榨油工业,1912年时只有2家,至1921年时已达40家以上。1904年以前,黑龙江工厂只有49家,至1912年,已增加到142家,增长两倍以上。这种追求财富的实业开发,使东北地区的铁路、工厂、商店、银行、火车、轮船、电讯、邮政等都有了较大发展,推进了东北地区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使东北大地焕发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4.团结友爱、共度难关的精神

  即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面前,“闯关东”人同心同德,团结合作,相濡以沫,共渡难关,用辛勤的汗水创建了美好的家园。“闯关东”是以2000万山东人为主体的中国移民的奋斗史、拼搏史,它是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民众同命运抗争的缩影,是贫苦的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坚忍不拔的追求。在闯关东的历史过程中,严峻、恶劣的生存环境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生存意识和坚强的意志,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友爱、荣辱与共的优秀品质。

在长达三百多年的闯关东移民潮中,一波一波的关内穷苦百姓不断地涌向东北。但是,他们很少只身闯关东,也很少去完全陌生的地方,有80%以上的人是投靠先期已在某地落脚的亲友,往往以家庭或亲友为单位集体行动,因而自然就带有一种亲情。由于他们对老乡的观念特别强,无论是在闯关东的漫长的路途中的相互搀扶、相互帮助,还是在关东大地的齐心协力、共同创业,都体现了他们一种浓浓的乡情。再加上他们实在、耿直、善于交际的性格,又产生了深厚的友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直至今日仍是乡亲与朋友相会时的口头禅。正因为有了这种亲情、乡情和友情所产生的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才使无数名“闯关东”人,高度地凝聚在一起,抱成团儿,相互融合,相互帮扶。如在当时的东北各地都有类似同乡会的“锅伙”组织,是闯关东的老乡合伙做饭的地方,有家乡人来了,“锅伙”总仗义地安排他们吃个饭,还想尽办法帮着找工作。若有人发迹了,也不忘给“锅伙”凑点儿份子。要在荒凉、落后、严寒的北大荒站住脚、扎下根,谈何容易,其中的风雨飘摇、酸甜苦辣,是今人所体会不到的。可他们紧密团结,精诚合作,用血汗战天斗地,用真诚化解排斥,用智慧创造未来……


同治五年(1866年),在桦甸县夹皮沟有一个叫韩宪宗的大户,原是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县韩家庄人,随父逃难到东北,几经迁移来到此地,经多年打拼,成为当地首富。他招民垦荒,给予种种优惠。他在沿江两岸挂出“与民同居”的牌子,对于来到这里的人,不论是关里人还是关外人,不论是单身还是携家带眷,一律收容。没有吃的,借给粮食;没有牲口,借给耕牛;没有住屋,帮助盖房;开荒三年不纳租,三年以后如有实际困难还可以减免或拖欠。山地每垧租八斗,平地一石。会手艺的木匠、铁匠、石匠,都可以到韩家作坊干活糊口。过路或不想久住的,都可以到韩家吃住,来去自由。年老体弱、疾病残疾无人供养者,韩家设有“麻子房”予以收容。十九世纪末,哈尔滨的太古街两侧住的多是山东人,为了加强同乡情谊、互济互助,山东同乡们还建立了山东会馆。 闯关东人的团结友爱、共渡难关的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当地人之间的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他们的“礼仪之邦”、“协和万邦”、“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思想观念上。他们同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渡难关,勇赴国难,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友爱团结、共同进取的壮丽凯歌。

  5.豁达包容、重义守信的精神

  即闯关东人在开发创业的过程中,把积淀了几千年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带到东北。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的性格,做事胸襟开阔,豁达大度,恪守诚信,重感情、讲义气,敢为知己者死,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积极倡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的人生准则,从不做坑害百姓,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主人公朱开山一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历尽艰辛来到了陌生的黑土地,凭着他的勤劳、勇敢、智慧和韧性,进山淘金、吃尽了苦头。面对外地金工们的误解,对他的百般刁难、排挤、孤立,他一忍再忍,用真诚和义气感动了大家。在哈尔滨开设饭店期间,他和潘老板进行了一场斗志斗勇的较量,最后潘老板机关算尽,儿子丧命,自己气得病倒在床上,可是朱开山深明大义,不记前嫌,撕毁了合约,并让潘老板认自己的两个儿子为义子,潘老板终于被朱开山的精神所感动,从此两家和睦相处。此虽是影视作品,所展现的情节却是当年闯关东人豁达包容、重义守信的真实写照。著名教育家张天麟曾经说过,有两个人物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与言行,一个是孔子,一个是梁山泊的好汉。孔子的道德是他们内心的信仰,“梁山泊的好汉”是他们外在的言行。


  闯关东的山东移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中国平民百姓崇尚的“义”当先、“情”为重,在逆境下绝不向恶势力低头和隐忍顽强的精神品德。他们以博大的胸怀、真情与道义、智慧和胆识,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赏与尊重。

  6.忠贞报国、勇于牺牲的精神

  即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的关键时刻,闯关东人能够挺身而起,勇赴国难,无畏于任何阻力,不屈不挠地与外国侵略者英勇斗争;无畏于牺牲生命,为维护国家和领土的完整而舍身报国所体现出来的献身精神。自清末以来,东北三省逐渐成为日俄帝国主义角逐之地,沙俄势力不断扩张,日本帝国主义肆意侵略。但是,由于闯入关东的华夏儿女,扎根在祖国东北大地,充实了东北三省的力量,并且不断反抗殖民者的侵占和掠夺,有力地遏止了日俄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头。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东北人民纷纷组织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关内移民面对国破家亡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成为东北人民抗日的重要力量。据吉林省浑江市《湾沟公社志》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占东北,1932年王振邦与山东老乡聚义百人抗日。1934年末,他们与日军大小战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战绩最佳,日军死伤惨重,义军为日军所胆寒。”

  在“闯关东”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抗日英雄。东北国民抗日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山东沂南县人,22岁时逃荒到东北,从一个只身逃荒来东北闯荡的莽撞小伙儿,成长为一名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山东省胶县人。5岁时随父母闯关东到吉林省和龙县。九一八事变后,他怀揣着质朴的爱国热情,拉起抗日队伍,加入东北抗日联军,后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东北抗联第十一军军长祁致中,山东曹县人,随父闯关东到吉林桦川县金矿做工,为抗击日军武装侵略,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抗日联军著名的指挥员。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中,无数名闯关东人面对国破家亡,在祖国和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奋起抗击,前赴后继,英勇杀敌,以血肉之躯报效祖国,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中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