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纪念老舍逝世34周年而写。此文也曾发表在2000年10期的香港《明报月刊》上,它的文尾特别加了一个“编按”:“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讲师陈迈平及本刊驻瑞典特约记者傅正明曾致电文中所提到的关键人物挪威汉学家艾笛女士求证。艾笛女士回复从没有跟萧乾和文洁若谈到老舍,她谈的是沈从文。”艾笛此说存疑,因为沈从文的事1979年尚谈不上,1960年更说不到,那时的马悦然并没有完成对沈著瑞典文的翻译,也不是瑞典文学院院士,沈从文处于基本无人关注的状态。
老舍之女舒济和其子舒乙则都清晰地记得,曾任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的藤井荣三郎,于1981年4月受该会的委派,专程到北京,向老舍的家人通报: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诺奖从瑞典载誉归来,回到日本后,受到盛大欢迎。据参加庆典活动的瑞典驻日本大使披露,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复杂,先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是老舍。诺奖原要授予中国的老舍,但这时中国进入“文革”高峰期,各国谣传老舍已去世,瑞典方面派驻华大使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他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就断定老舍已去世。而诺奖只授予在世的人,于是评选委员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授给了亚洲人川端康成。(“诺奖只授予在世的人”此说存疑。因为1931年得奖者瑞典诗人卡尔费尔特,在当年4月8日去世,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宣布颁发给他。这虽是诺贝尔文学奖绝无仅有的一次,但瑞典文学院也曾交代:“诺贝尔的规章明确无疑允许颁发给已经去世的人——只要这个人的推荐书在他生前已经提出来。”)
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就此通过友人向藤井荣三郎求证,2005年5月藤井荣三郎回复说,他确实说过此事,当时他说“日本文艺杂志载,日本国际笔会的一位作家谈到,川端康成获奖后,他从瑞典大使馆的朋友的电话里得知,原本获奖者是考虑到老舍先生的,可是因为‘文革’,对中国的印象很差,加之老舍本人已经去世,于是该奖授予了川端。这个笔会的人说,川端先生是非常杰出的作家,但作为人道主义的受奖者来说,还是老舍先生更为合适。不记得我向舒乙先生说过(诺奖)筛选获奖者的经过,因为那杂志的文章上,在‘秘密投票’方面,有没有记述方面的详细说明,我全然没有印象”。后来寻找那本文学杂志,也找不到了。“但是,不管怎样,关于老舍和诺贝尔奖的文章曾刊载于《文艺杂志》上,这件事情是不会错的。”这里的主要差异在于藤井荣三郎是从一本日本文艺杂志上看到这个消息的,是日本国际笔会的一位作家从瑞典驻日本大使馆的朋友的电话里得知老舍与诺奖之事,而非在庆祝川端康成获奖的仪式上,由瑞典驻日大使亲口说出。性质上不一样。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先生在《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文章里说:“老舍确实曾被几位法国汉学家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我曾数次被法国友人揪住,寻求我对老舍候选资格的支持。那时我对这个奖的候选人,则心中另有所重。此外我觉得老舍作品的翻译质量不足以代表他小说的真实水平。我断定老舍因而不可能进入候选人的终审名单。事实果然如此。”
我们并不怀疑老舍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实力,用他的经典作品和那些已经得奖的人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马悦然先生只中意沈从文,在2000年8月15日接受翻译家北明女士访谈,当问到“您会认为哪些中国作家的作品水平可以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相比”时,仍表示了对沈从文的欣赏。
他说:“沈从文,据我看,是现代中国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我翻译过他的短篇小说。他有很多,例如他的《从文自传》,他的《边城》。《边城》就是一首散文诗,非常动人的。所以他是一个很大的作家……我不应该,但是我愿意告诉你,如果沈从文没有逝世的话,他当年就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所以我非常,我心里非常难过!当时,有一个台湾作家,是龙应台,从台湾打电话给我说:我听说沈从文去世了。我就给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打电话,说您能不能告诉我沈从文先生还在吗?他说:谁?我说:沈从文。他问我他是谁?我说,您不知道沈从文是谁!?我就挂上了。以后,我就去找《人民日报》驻瑞典的新闻记者。他用了24个小时跟北京联系,然后才告诉我,沈从文去世了……”
以瑞典皇家学院为代表的马悦然院士等,是比较熟悉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和作家创作近况的,提出的意见都很中肯、贴切,但仍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他熟悉一些人,如李锐、王安忆、残雪等,对汪曾祺、刘恒、黄国荣、阎连科等作家的关注,似乎也不够。譬如200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黄国荣的长篇小说《乡谣》,我觉得是最优秀的汉语小说之一,比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更为伟大,却一直默默无闻,不被中外学人所关注。幸好2008年它的台湾版已经面世。
至于马悦然先生对老舍的判断,则显得有点主观,因为即使在1966年之前,老舍也不仅只是《骆驼祥子》和《离婚》被翻译成英文,1951年他在美国出版过《四世同堂》的英译缩写本,1952年又出版过《鼓书艺人》等。更不要说1950年以后,老舍还写了《茶馆》,偷偷写出了《正红旗下》。
在笔者心目中,老舍和沈从文的确是20世纪的中国最为出色的两位小说家,并且老舍的分量,似乎比沈从文略微胜出。但这也带了作者自身的趣好、性情等主观因素在内。
梁实秋先生去世后不久,他的遗孀韩菁青到北京来探望冰心,舒乙当时在场,梁夫人说,梁实秋生前交代:自己百年以后,让她来北京,转告冰心和老舍的家人一句话,即就是在梁的眼里,中国的现代作家中,只有一个人有资格获得诺奖,那便是老舍。
历史不能假设,却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出符合逻辑的推断。
无论怎么说,老舍得不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不重要了,2018年满五十年后,1968年诺奖的评选档案自可揭秘,这段公案也便能大白于天下。现在他的作品都摆在我们面前,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就足够我们来了解、认识了。老舍的价值不会因为一个奖而有所损失。
损失的只是,大师永远的走了!一个民族能有几个这样的精英?哪个民族又经得起汉人这样的折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