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2年8月3日星期五

追寻四十春秋的满洲族传统民歌传承人奚景春



“悠悠扎,巴布扎,狼来啦,虎来啦,马虎跳墙过来啦。悠悠扎,巴布扎,小阿哥,快睡吧,阿玛出征伐马啦。大花翎子,二花翎子,挣下功劳是你爷俩的。”这首颇有民族风情的歌曲就是在满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首摇篮曲。对于黑龙江省级非遗项目满族传统民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奚景春来说,满族歌曲是他生命中极为珍贵的东西。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没什么文化,但对满族歌曲有着独特的认知和喜爱,如果生活中少了它就没有了乐趣。

  奚景春说,历史上,满族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歌唱,活泼动情的小唱几乎涉及到满族人整个人生:降生后听《悠摇车》,稍大一些学唱《小板凳》、《河河沿》,少年时代的放牧山歌,以及恋爱的情歌、结婚的喜歌、出征的战歌,悲欢离合都有歌。满族传统民歌的基调是豪放、爽朗,即使表现哀婉的情绪,也不失其刚健、强劲的本质。满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并且统治中国的时间也很长,按理说应该有数量丰富的民歌流传下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据悉保存下来的仅百十首而已。
  今年60出头的奚景春是地地道道的满族人,他生活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对满族文化的热爱已经渗入到他的血液中。看到满族文化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满族传统民歌也很少有人传唱,奚景春内心十分焦急。自1975年开始,他就坚持到基层搜集最原始的音乐素材,先是到阿城区料甸满族乡、杨树乡、亚沟镇等地搜集,后来探访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其他满族地区。
  奚景春说,他原本只是黑龙江纺织印染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是满族音乐让他成长起来。“我很怀念当时在厂里开推土机的日子,一干8年,下班后带着满脸的煤灰就去给子弟小学上音乐课,向他们介绍满族的音乐,也不觉得累。”据说,那时他穷得连一张床也没有,只能睡在床垫子上,却有一台钢琴。现在奚景春已经是阿城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依旧为满族传统民歌的事情忙碌着。近几年,在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王永年的陪同下,他又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和百姓家中,做满族传统民歌的挖掘、整理工作。奚景春说:“作为满族人,我有责任抢救满族文化;作为满族传统民歌的传承人,我有义务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满族歌曲。”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儿子奚国栋和女婿武旭海也自觉地加入到满族传统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成为满族传统民歌的新一代传承人。

  “我们挖掘整理民歌,不但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发展,满族民歌为我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些年,经奚景春搜集整理再创作的满族民歌《捕鱼歌》、《采集歌》、《采珍珠》、《豆汁》等深受人们的喜爱。2011年8月,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策划的“奚景春作品音乐会”在阿城区举行。音乐会分为《这是美丽的祖国》、《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等五部分,是奚景春从事音乐创作几十年的积累和总结,其中第三部分精选了他从民间收集和再创作的满族民歌《山神调》、《捕鱼歌》、《腰车》、《满族儿歌联唱》、《满族歌曲联唱》等,其艺术价值受到了专家的肯定。作曲家徐沛东听说奚景春要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口占小诗一首以示祝贺:四十春秋苦追寻,心驰神往七个音。黑水白山金源地,民间神韵一草根。

  音乐会结束后,奚景春没有停下脚步。今年初,他又奔赴黑龙江省五常、双城等地区采风,整理、研究满族丧事音乐和婚庆音乐。另外,他还忙着满族民歌专著的出版工作。他说,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民间音乐在我们手里失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