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中華儒教徒來了,就說一些有趣的事實好了。中華民族是仿照大和民族的設計去抄回來的,而且連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這一類神話,都是仿照大和民族都是日本天照大神後裔抄回來的。誰抄的?去問梁啟超吧。
真正的華夏,在商滅夏之役就已經近乎滅絕。後來的大漢臣民,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就近乎滅絕,隨唐都是北方遊牧民族(鮮卑)的王朝,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也逼近種族滅絕,到了宋又統一國家,然而宋也是沙陀(突厥)人的王朝。
蒙古人來了,一個城屠過一個城,剩下的南宋遺民也全都在做奴隸。明朱元璋是穆斯林,照元代的分類是色目人,而且別忘了,同時間的蒙古帝國也沒有滅亡,正統怎麼就轉移了?
明滅了之後,女直人來了,奇怪了,大清不是孫中山口中的韃虜嗎?想恢復中華?商代就滅了孫大砲你要怎回復?做夢嗎?
這時候儒教徒又有話說啦。我們的方塊文字跟儒家傳統傳承幾千年都沒斷過呢?
那麼請問中共憲法裡面的馬克思主義哪來的呀?儒家傳統?當你們還在辦科舉呀?現今的中國文化,完完全全是日本的仿製品,和製漢語的用詞和語法構成了現今的白話文,連拼音都已經不用中國本土發明的反切或注音,而用羅馬拼音了。
而日本文化本身則是大量吸收西方輸入的文化而成的,因此現今的東亞大陸本身主張中華民族主義就是很好笑的,搞什麼中華民族主義呢?愚民政策罷了。
有人認為,既然日本人也用漢字,那日本應該也是屬於中華民族嗎?的確,用中華民族史觀來了解東亞歷史會得到「日本文明也屬於中華文明」的謬誤。
讓我們以整個東亞的變遷來看歷史。先從說起夏商周,其實以華夏的觀念來看,其實商與周都是蠻夷, 而理論上最早的中華是夏,但夏是一個沒有考古證據支持的時代。
理論上夏的位置應該是在山西、河南一帶。 而商在河北,屬於東夷。周是從陝西來的,屬於西戎。 要澄清的一個觀點是,夏商周是同時存在的部落,只是佔據天子位置進行輪替而已, 夏在被商人趕走之後,被封到杞,杞是個很弱小的國, 孔丘曾經到杞,爲考察夏朝之禮(制度) 杞是個很弱小的國,一直到戰國被楚消滅。
杞這個地名到現代仍然存在,在河南省開封市杞縣, 商被周人趕走之後,被封到宋, 而孔丘的母親就是宋人,孔丘晚年也自稱宋人後裔。 宋也是個思想豐富的地方,墨子跟莊子都是宋人。 宋這個地名今日也還在,在河南的商丘市。
各位可以發現,在三代之初的國其實就是部落而已, 位置離不開山西河南安徽一代,這些不同的部落時有消長但不會互相消滅, 一來是因為,要完全消滅對方恐怕會造成更大的死傷, 二來是為了避免改天換成自己完全被消滅, 這些部落我們可以把他們稱之為諸亞諸夏, 為什麼要用「諸」呢?這代表的是個地區的文化差異,不能用中國一概而論。
至於,夏商周三代競逐,爭的是什麼?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子的位置。 其他不是天子的統治者只能稱王,為什麼天子如此特別? 因為天子與宗教統治集團(原始儒教)有關聯, 幾乎所有統治者的起源都是武裝力量與宗教的結合, 後來就演變成天官系統與地官系統, 天官系統顧名思義就是跟天象有關係的,是從宗教演化而來, 但這個宗教並非無用斂財的怪力亂神, 耕作的時節,災難的預測,戰爭的勝負都要看它。
地官系統是從武裝力量演化來的,執行徵稅、行政、司法與地方公共建設等事務。 結合天官與地官的統治集團,就是後來的是大夫階級,也就是儒生統治集團。 而統治集團的就是代表這個龐大行政系統與天(非人格的神)溝通的天子。
漢字的起源應該早於甲骨文,目前可以清楚辨識的甲骨文大約是1400多字, 但是做為一個文字系統,一冒出來就有這麼多字是很奇怪的,但更早的紀錄還沒找到。 把文字刻在烏龜殼上的目的,是為了卜噬,而記錄卜噬紀錄的人稱為儒。
而主祭者,就是政教合一的統治者—天子。 而這門宗教可稱之為原始儒教,但是它本身非常龐雜,跟現今的儒家道德哲學不同, 請不要在跟我跳針說儒家不是宗教,應該是說,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儒家, 只有擷取整個儒教道德哲學的部分來施行, 那麼漢字是什麼?
我想還是以方塊字來稱漢字比較洽當, 畢竟並不是一開始的就把這些字稱作漢字的。 我們都知道,東亞有過很多次的易姓革命,這個易姓革命就是把天子換掉, 雖然史書是寫用禪讓的方式進行的,但儒教的史學傳統都會進行「道德合理化」 的作業,為了符合儒教的道德觀「法先王」因此歷代史家就把古代給美化了, 也把歷代最末的統治者給醜化了。
方塊字最早作為甲骨上的卜噬紀錄,它自然是一種宗教神聖文字, 在歷史上各地區有紀載的早期文字,都是宗教神聖文字或帳本,他寫的是什麼呢? 大概都是一些氣候時節的的變化,戰爭歷史紀錄,婚喪喜慶,有點像是今日的農民曆。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測量天子的「德」要是德不配位,自然地動山搖(統治集團不願承認天子權力)。所以被統治者是可以造反的。
識字做為一種壟斷性的稀缺技術,這些儒者自然有其特殊地位,並不是統治者換了他們就會跟著換掉, 無論是行政事務的地官系統,或是進行卜噬的天官系統(包含儒者), 換了統治者之後會經過一番的清洗但不會是全部消失,畢竟官僚沒了天子也無法統治了。 於是這套方塊文字系統就跟著改朝換代一直沿用到現在。 這個就是諸亞諸夏文明的早期狀態,而所謂的漢文明的出現是下一個階段的故事...
東周末年,天子已經被當成笑話再也無法主導國際會議,取而代之的是諸侯的會盟 與霸主的尊王攘夷,會盟的意思近似於今天的國際會議,尊王攘夷的意思是: 「我霸王,今天雖然很有能力了,但是還是要叫周天子一聲老大。」
諸夏歷史的起源來自於天官系統,史官本來是天官系統的記錄員,主要都是記錄天象、卜噬、國政、戰事等等之類的,各國都有這個職位,但是紀錄不見得都會留下來 這些紀錄不外傳,也常常因為戰亂就丟失了,這些紀錄就叫做春秋。
現存的最早編年史就是孔子作的魯春秋,其他的通通佚散了。 孔子做春秋的編法是:符合宗法制度的事件就褒揚,違背的就進行譴責。 實質的含意就是:「為長者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 諱的意思就是做錯了也要塗改或是隱藏,其目的是為了導正後世的價值觀。 所以孟子說:「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
但其實,就算是塗改歷史想教化未來的諸侯也是於事無補的,反而是隱藏了歷史的黑暗面,會導致悲劇再度重演, 於是孔子死後不久就發生了三家分晉,進入戰國時代。 但孔子留下的史學傳統,到現在還是深深地影響東亞的歷史學界。
除此之外,孔子還整理的三代的禮(典章制度)想要留給後世的人參考。 戰國末年,原屬於西戎的秦,變法(無視宗法制度)後因為庶民得到發揮長才的機會, 國力大盛,侵吞了六國之後,統一了文字(注意:不包含語言)、貨幣、度量衡、 法律制度與道路,並把封建改為中央集權。
原本封建地是自行管理的,可以視為地方自治, 而改為郡縣之後,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 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 都是由由皇帝直接任命,也就斷絕了地方勢力增長的機會, 壓制地方的做法很快地引起反彈,贏政死後秦帝國快速崩解, 由劉邦的漢帝國起而代之。
要注意的是,所謂漢帝國是因為劉邦被項羽分封在漢,這個漢也是個地名,是目前陝西省漢中市一帶。 於是漢王朝開始了,漢王朝的臣民就是漢人,這個說法沿用至今。
西漢的時候有幾個歷史節點,早期的西漢採用道家學說無為而治, 只有針對壟斷的大地主與富商進行限制,盡量減少對人民的干涉, 讓東亞從戰亂中恢復過來並累積了大量的財富, 這相當於西漢的自由主義經濟制度(雖然複雜程度遠不及近代歐洲),但不久發生了七王之亂,亂平之後漢帝國又走向中央集權。
中央集權的政體需要意識形態的指導配合, 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意見,獨尊儒術,並對外發動戰爭擴張領土,大量的消耗西漢前期累積的資源,這裡要額外說明的是,所謂的九流十家是班固在理解經典之後自己劃分的, 古代的儒生指的是讀書人(能使用方塊文字的人)的通稱,並沒有特別指儒家思想。
到了西漢末期,王莽篡漢,實施完全理想的儒家制度,想要恢復古代的禮 並實施財產公有制,結果導致經濟崩潰。
胡適先生這樣評價:「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一個社會主義者。」
從秦漢帝國開始,走向中央集權與獨尊儒術這兩個事件, 標誌者漢族的誕生,事實上到現在都還沿用著漢族這個名稱也反映出了, 在東亞持續遭受高壓集權統治的這一群人,有多麼能忍受高壓的政治環境。 但是在秦漢帝國時期的漢人(漢帝國統治的臣民)在接下來的天下大亂期間, 經歷種族滅絕事件(黃巾之亂),人口僅存不到1/10,中原以外的遊牧民族, 在血統上取代了漢帝國臣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