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满族就像一具僵尸一样躺在那里供各国专家学者去研究,而这具僵尸贴的标签是“大清”
在北京和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长眠着众多清朝留下来的满洲语文献。要解读这些文献满语必不可少,为了传承满语,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河内良弘(85岁)将在明年初自费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出版一部满语词典。这部词典将印刷500部,收录的满语词条达4万条,创下日本国内满语词典的最高纪录。
河内教授是一名东洋史专家,主要研究满族祖先“女真”。1960年代末,河内在美国的大学学习蒙古语。这是研究女真历史的重要工具。回到日本后,京都大学的指导教授向他下达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命令,“你去学习满语吧”。
要学习一门外语,词典、语法书和教材读本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时的满语语法书极其有限,词典也只有二战前出版的旧书籍。无奈之下,河内只能自学满汉文对译的读本。不久之后,日本和美国的大学相继邀请他去授课。
河内站在讲坛上,更切身体会到满语领域的专家严重不足。后来他得到了清朝皇族子孙的协助,1996年以来先后出版了满语的语法书和读本。为了给本次出版的词典搜集词汇,河内教授花费了约20年时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查阅满语文献,抄录了数百页的笔记。他还从台湾借阅了诸多史料。
“其他人都没法读懂(满语),所以这(编撰词典)是我的使命。只是,这样一来就没有更多时间去研究历史了。”新词典从21部文献中共收集了4万个词条,远远超过至今为止收录词条最多的满语词典(约2万条)。多年来的夙愿和努力终于算是告一段落。“这样大家就可以研读清朝的书籍了”,河内教授也将恢复东洋史学家的老本行,专心研究历史。
http://www.asahi.com/articles/TKY201312050532.html
---------------------
“在满洲语灭绝之前,想出版一本《满洲语辞典》!”——日本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河内弘良先生编集的《满洲语辞典》收录了五万多个满洲语单词,出版时间未定。
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帝国的满洲族所使用的语言“满洲语”,目前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有不少学者热衷于编集《满洲语辞典》(满日辞典)。居住在奈良市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河内弘良先生(现年85岁),从大学任教时期就开始收集资料,并且多次自费到北京的古文书店等地方购买相关的书籍史料。面对这样浩瀚的工程,河内先生持续工作了二十多年。收录了5万多个单词,篇幅达1200多页的《满洲语辞典》,预计将在今年年内校对完成,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出版商。
河内先生是研究明朝时期女真族历史的专家,“以清太祖弩尔哈奇为首的满洲族,通过与明朝进行贸易,为日后建立政权积累力量。”河内先生说。
河内先生在京都大学求学时期,在东洋史学课程上,接受过已故东洋史学泰斗,宫崎市定教授的指导。在大学时代,他也协助过研究蒙古及北亚历史的已故田村实造教授编集《明代满蒙史料》。
“在阅读明代史料文献的时候,我发现满洲族仅仅是以部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而且都不是大城市。(满洲族)是如何从‘一无所有’的情况之下建立国家的呢?”这一点引起了学生时代的河内弘良教授的兴趣,不久,他开始研究满洲族历史和满洲语。
在天理大学担任教授期间,校长请他去美国的大学教授满洲语。1978年,河内弘良教授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任教。当时,并没有面向美国人的满洲语语法书籍。
当时唯一的一本满洲语语法书籍是1937年(昭和12年)编集的《满和辞典》(京都大学满蒙调查会发行)。同年,爆发了中日战争。当时的日本报纸将满洲比喻做“乌托邦”、“王道乐土”。河内教授说:“当时我的周围有不少受到了‘满洲热’的影响前往满洲的日本人。《满洲语辞典》就是在那样浓厚的时代环境之下产生的。”河内教授以当时的《满洲语辞典》为基础,将语法和例句翻译成英文,编集成了英文版的满洲语教科书。
回国之后,河内弘良教授在京都大学继续他的满洲语研究。但是满洲语相关的书籍依旧是战前的那一本《满和辞典》。“没有语言研究的‘三件神器’——语法书、读物、辞典,对研究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当时的中国,情形也差不多。
2011年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满洲族为1000万人左右。据河内弘良教授说,满洲族在中国是仅次于壮族的第二大少数民族(此处有误,现为第三大,壮族人口为1692万,回族人口为1058万,满族人口为1038万——译者)。但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满洲族被排挤,即使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满洲族也没有“自治区”亦或是“自治州”。以满洲语为母语的人的面临着高龄化的问题,满洲语走向了衰落。
据河内教授所说,阿尔泰语系的分支满洲语有六个元音,这一点和蒙古语相同。满洲文字是在蒙古文字的基础上改良而来,语法和日语相近。
河内弘良教授从京都大学退任以后,出版了兼有语法书和读本功能的《满洲语文语文典》(1996年)和《满洲语文语入门》(共著,2002年)。河内教授从退休之后就立志要出版一本新的《满洲语辞典》。
在担任京都大学教授期间,每个暑假他都要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地。但是,每次向文部科学省申请经费时,都被以“紧急性不足”为由拒绝了。曾经一段时期,河内教授只能从丰田财团中获取一点帮助。
最初前往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地)的时候,河内教授也吃了闭门羹。“这里有与清朝政治、经济、外交、生活史相关的历史资料。但是不可能让外国人轻易的阅读或者复印。我将这里称作‘地狱的门卫’。数年后,这里的门向我打开,之后我同那里的职员的关系也变得亲近起来,不久认识了馆长,第一次获得了他对我的想法的理解。”河内弘良教授回忆道。
在资料输入、制作满洲语字母等技术层面上,河内教授得到了对制作辞典非常感兴趣的香川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本田道夫先生的帮助。河内先生也在自家二楼的书房内进行书籍的矫正工作,到目前为止,河内教授已经使坏了6台电脑和文字处理机。
一直在河内教授身边照顾他,河内教授的夫人伊都子(85岁)说:“我的父亲是哲学家,因此,作为一名学者,那种对人无法言说的孤独,我还是了解一点的。”“对一直照顾我身体的妻子和给予我帮助的本田先生,真是感激不尽。”河内弘良教授说。
河内教授预计将在今年年内完成对辞典的最终矫正(第7次),并且想联系出版社,出版这部《满洲语辞典》。
人物简介:
河内弘良,1928年(昭和3年)出生于佐贺县。京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博士课程修了。专业为东洋史学,曾留学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远东研究所。曾为日本天理大学教授,1985年-1992年担任京都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藏 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注 崇德2年、3年》(松香堂书店 2010年)
http://mainichi.jp/feature/news/20131129ddn013040061000c2.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