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0年10月30日星期六

《元妃佟春秀传奇》----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


作者:张立忠|主编:谷长春|整理:张德玉//张春光//赵岩 市场价:¥45 元ISBN:9787206060977出版社:吉林人民2009-04-01 第1版2009-04-01第1次印刷开 本:16开 页 数:314页

目录
《元妃佟春秀传奇》故事流传概况
第一章  五岳真形空紫府  万年天祚佑皇清
第二章  乌拉特偷情仙女三小妹  佛古伦喜诞布库里英雄
第三章  交昌安夺都达执掌卫印  老罕王坐北京心满意足
第四章  佟家江畔祖居地  勋阀世家佟百万
第五章  遭劫路遇匪强盗  喜逢壮士小罕子
第六章  白云无情留归客  青山有意款英雄
第七章  练武扬上宝剑生辉  月黑夜里真情凝结
第八章  地摊场上幸识将才  关帝庙中结党挚友
第九章  赫图阿拉金光高照  建州左卫喜鹊登枝
第十章  结姻缘金玉满堂彩  识知己终生伴侣情
第十一章  灶突出高大鹏展翅  苏子河流游鱼成龙
第十二章  波罗密山寨根基永固  佟春秀夫妻析家自立
第十三章  贤内助呕心沥血管家政  好主妇和亲民意睦族人
第十四章  小罕  子石麟天赐  佟春秀明珠人掌  
第十五章  放山采参频入马市交易  精心持家山寨蒸蒸日上
第十六章  怜英雄舍身相恋  爱梨花抱颈盟心
第十七章  遇难幸逢靓丽女  招亲叶赫小孟古
第十八章  拜香火结党额亦都  嫁胞妹联姻噶哈善
第十九章  救孙女三代丧性命  敕都督索还父祖尸
第二十章  得内助重组建州卫  践誓盟起兵讨图伦
第二十一章  襄夫教子劳神力  培育后代苦精心
第二十二章  鸾凤和鸣夫唱妇随  波罗密寨弑杀屡生
第二十三章  青山不改复仇志  绿水长流固出情
第二十四章  和亲族拧成一股绳  娶衮代又添女才人
第二十五章  波罗密山寨行大典  萨满祭睦族暖人心
第二十六章  三岁看到老褚英霸道  一心昐儿长春秀伤神
第二十七章  息纷争哈拉和睦多  宽容诸事顺心
第二十八章  鄂尔珲城大血战  尼堪外兰终殒命
第二十九章  众酋长群议定决策  佟春秀一言献奇谋
第三十章  攻栋鄂罕王险丧命  伐哲陈八十败八百
第三十一章  征五部建州一统  筑首府佛阿拉城
第三十二章  佟春秀巧用阿敦  佛阿拉自中称王
第三十三章  争权利祸起萧墙  说船将肝肠寸断
第三十四章  女诸葛识大局制订法令  聪睿汗一声令强兵富民
第三十五章  佟春秀做客椒箕寨  三美女纵情庙岭峰
第三十六章  嫁东果联姻何禾里  慰厄赫彰显佟春秀
第三十七章  举刀断案怒斥三国来使  诉诸武力大败九部联军
第三十八章  积劳成疾佟春秀身染重病  后继有人富察氏勇担家政
第三十九章  昔词欢诵辞兔岁  新联高歌迎龙年
第四十章  忧国为民春秀临终遗训  香销玉殒元妃英年归天
后记

导语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前言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在文化部和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有关科研和文化工作者多年的辛勤努力和编委会的精选、编辑、审定,现在陆续和读者见面了。

    通古斯渔猎民族满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源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族传统说部,是满族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是满语“乌勒本”(ulabun)的汉译,为传或传记之意。20世纪初以来,在多数满族群众中已将“乌勒本”改为“说部”或“满族书”、“英雄传”的称谓。说部最初用满语讲述,清末满语渐废,改用汉语并夹杂一些满语讲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满族各氏族都凝结和积累有精彩的“乌勒本”传本,如数家珍,口耳相传,代代承袭,保有民族的、地域的、传统的、原生的形态,从未形成完整的文本,是民间的口碑文学。清末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原因,满族古老的习俗和原始文化日渐淡化、失忆甚至被遗弃,及至“文革”,满族传统说部已濒临消亡。抢救与保护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追在眉睫。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是抢救与保护满族传统说部的可喜成果。

    吉林省的长白山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满族及其先民世世代代在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建功立业,这里积淀着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也承载着满族传统说部流传的历史。吉林省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精神的指引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重新受到重视,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有关科研人员,冲破“左”的思想束缚,率先提出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问题,得到了时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历史学家佟冬先生的支持,并具体组织实施抢救工作。自1981年起,我省几位科研工作者背起行囊,深入到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以及河北、四川等满族聚居地区调查访问。他们历经四五年的艰辛,了解了满族说部在各地的流传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对一些传承人讲述的说部进行了录音。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有组织的抢救工作中断了,但从事这项工作的科研人员始终怀有抢救满族说部的“情结”,工作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1998年,吉林省文化厅在从事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十大艺术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中,了解到上述情况,感到此事重大而紧迫,于是多次向文化部领导和专家、学者汇报、请教。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同志,文化部社文图司原司长陈琪林同志,著名专家学者钟敬文、贾芝、刘魁立、乌丙安、刘锡诚等同志都充分肯定了抢救满族传统说部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几经周折,在认真准备、具体筹划的基础上,于2001年8月,吉林省文化厅重新启动了这项工程。2002年6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文化厅成立了吉林省中国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编委会,团结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满族说部的抢救、保护工作。

    这项工作,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黑龙江、辽宁、北京、河北、吉林等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和有关人士的认同与无私帮助,特别是得到了文化部和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2003年8月,满族传统说部艺术集成被批准为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国家课题;2004年4月,被文化部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我们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有关指示精神,我们对满族说部采取全面的保护措施,不但要忠实记录,保护好文本,还要保护传承人及其知识产权;不但要保护与说部的讲述内容和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还要保护与说部传承相关的文物,从而对满族说部这一口头遗产进行整体保护。我们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组织科研人员到满族聚居地区深入普查,扩大线索,寻源探流,查访传承人,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录音、录像、文字记录等方式采录传承人讲述的说部。在记录整理过程中,不准许增删、编改,只是在文法、句式、史实方面作适当的梳理和调整,严格保持满族传统说部的原创性、科学性、真实性,保持讲述人的讲述风格、特点,保持口述史的原汁原味。 

    几年来的工作,使我们深感“抢救”二字的重要。目前健在的传承人多已年逾古稀,体弱多病,渐渐失去记忆。就在二三年前,我们刚刚采录完傅英仁、马亚川讲述的说部,还没来得及进一步发掘其记忆宝库,他们就溘然长逝了。一些熟悉往昔满族古老生活的长者和说部传承人,如二十多年前我们曾经访问过的黑龙江省的富希陆、杨青山、关墨卿、孟晓光,吉林省的何玉霖、许明达、关士英、赵文金、胡达千、张淑贞,辽宁省的张立忠,北京市的陈氏兄弟、富察·庄净,河北省的王恩祥,四川省的刘显之等先生都已相继谢世,使其名传遐迩、珍藏在记忆中的说部无以名世,成为永远的遗憾。今天出版这套丛书,也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所选的作品,都是满族各氏族传承人讲述的优秀传统说部的忠实记录,反映了满族及其先民自强不息、勤劳创业、爱国爱族、粗犷豪放、骁勇坚韧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珍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它的出版,不仅是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贡献,而且也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增添了一分光彩。 

    一、满族传统说部产生的历史渊源 

    满族及其先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满族的先民肃慎人自古就在白山黑水一带繁衍。据《山海经》载:“东北海之外……大荒山中有山,名日不成,有肃慎氏之国。”据《孔子家语》卷四载:肃慎就以“梏矢石砮”为信物贡服于周天子。而后,汉、魏、晋、南北朝之挹娄、勿吉,隋唐之靺鞨,辽宋之女真,明清之满洲,这些同属于肃慎族系,只是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罢了。唐朝初年,靺鞨人曾建立“渤海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史称“海东盛国”。辽代以降,满族先世黑水女真部迅速崛起,其首领阿骨打,承继祖业,敏黾韬晦,扫平有二百余年历史的桀骜恃强的庞然大国——辽王朝,建立了雄踞北方的大金王朝。到金世宗乌禄时代,在文化和经济等诸方面均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小尧舜”。明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建立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东北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后金”。其后人又从建立大清国,到打败明王朝,定鼎中原。满族及其先民绵长的一脉相承的历史,是满族传统说部赖以产生的客观基础。 

    满族是一个创造源远流长、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满族及其先民女真人作为北方边远的游牧、渔猎少数民族,能够两度逐鹿中原,建立政权时间长达420年,对统一中国版图,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与其以自己的文化养育顽强、坚毅的民族精神分不开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满族及其先民历经三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世代生活在广袤数千里的山林原野,征伐变乱的砥砺,苦寒环境的锤炼,培育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与品格,使他们成为粗犷剽悍、质朴豪爽、善歌尚勇、多情重义,“精骑射,善捕捉,重诚实,尚诗书,性直朴,习礼让,务农敦本”(引自《盛京通志》)的民族。渤海的武人颇喜角斗,以骁勇为荣,有“三人渤海当一虎”(引自宋·洪皓《松漠纪闻》)之谚。靺鞨人盛行歌舞之风,其渤海乐不仅传入中原王朝和日本,而且在民间不断延续流传。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对辽作战相当激烈的时候,便命开国元勋完颜希尹创制女真文字,在金朝建国不久的太祖天辅三年(1119年)正式颁行,当时被称为国书。女真有了文字,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以歌伴舞在民间广为盛行。有些贵族子弟为求佳偶,常“携尊驰马,戏饮其地,妇女闻其至,多聚观之,间令侍坐,与之酒则饮,亦有起舞讴歌以侑觞者”(见《三朝北盟会编》)。这说明,女真民间一直保持先祖古朴的风俗习惯。随着北宋灭亡,金人大量入关,女真民间歌舞很快传遍中原大地,甚至在金、元杂剧中广为传唱。满洲统治者从建立后金到入主中原,注意保持满族及其先民尚武骑射和语言风俗方面的独立性,努尔哈赤时期创制满文,皇太极时期改革老满文,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康、雍、乾等几代皇帝,在强调“国语骑射”为治国之本的同时,也注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特别是积极吸收汉文化。这是满族传统说部得以滥觞的文化根源。 

    几度争战几度崛起,几度鼎盛几度衰落,漫长的历史充满着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壮烈悲怆的故事,构筑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从而孕育和产生了古朴而悠久的满族民间口头文学——传统说部。满族说部的形成与传播,历史相当久远。满族先民,在从肃慎、挹娄到靺鞨以及创建大金国的历史过程中,各氏族、部落迁徙、动荡、分合频繁,到明中叶以后,随着女真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强凌弱,众暴寡,各部落之间互相争雄,连年战乱,及至进入清代,内部争斗不断,外患与内祸迭起,这使各个氏族都无法选择地交织在历史的漩涡里,涌现众多的英雄人物和感人的业绩。满族及其先民凭借自己对善恶美丑的感受和对社会现象的审视,把一桩桩、一件件值得传诵、讴歌的人和事,详细地记载在各个氏族世代传袭的口碑之中,以此谈古论今。为此,不遗余力地随时积累、记录、采集、传扬本氏族的英雄故事,以光耀门楣,激励族人。满族诸姓氏间,都以据有“乌勒本”而赢得全族的拥戴和尊重,“乌勒本”令族众铭记和崇慕。 

    满族传统说部的广泛流传得益于“讲古”的习俗。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是一个讲究慎终追远,重视求本寻根的民族。他们通过“讲古”、“说史”、“唱颂根子”的活动,将“民间记忆”升华为世代传承的说部艺术。讲古,就是一族族长、萨满或德高望重的老人讲述族源传说、家族历史、民族神话以及萨满故事等。元人宇文懋昭所撰的《金志》中说,女真金代习俗,“贫者以女年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这说明在女真时期就有“行歌于途”,“自叙家世”的讲古习俗。据《金史》卷六六载:“女真既未有文字,亦未尝有记录,故祖宗事皆不载。宗翰好访问女真老人,多得祖宗遗事。”从中可知,金代初期民间讲古的习俗就很盛行,已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据《金史·乐志》载:世宗不令女真后裔忘本,重视女真纯实之风,大定二十五年四月,幸上京,宴宗室于皇武殿,共饮乐。在群臣故老起舞后,自己吟歌,“上歌曲道祖宗创业艰难……歌至慨想祖宗音容如睹之语,悲感不复能成声”。世宗及群臣参与“唱颂根子”的活动,势必张扬民间讲古的习俗。满族先人的故事在“讲古”中传播,在传播中又不断被加工、修改或产生新的故事。讲古不单单是本氏族内部的事,各氏族间互相比赛,场面十分热烈。据《爱辉十里长江俗记》中记载:“满洲众姓唱诵祖德至诚,有竞歌于野者,有设棚聚友者。此风据传康熙年间来自宁古塔,戍居爱辉沿成一景焉。”由此可见,满族早年讲唱“乌勒本”,是相当活跃的,甚而搭棚竞歌,聚众观之。此景与我国南方一些民族的歌圩相类似。 

    满族及其先民将“讲古”、“说史”、“唱颂根子”的“乌勒本”,推崇到神秘、肃穆和崇高的地位,考其源,同满族先民所虔诚信仰的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多元神崇拜观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原始先民在漫长的社会劳动和生活中,由于生产力的极端低下,无力与强大的自然力抗衡,于是幻想在人的周围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一切,并认为自然的东西都有灵魂,是他们控制着人类,给人类带来幸福,也带来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了,最初的神产生了”。这就是万物有灵论和原始神话。原始先民有了原始信仰和原始神话,便利用各种方法举行祭祀,向神灵祈祷、膜拜,于是产生了原始宗教,即萨满教。在萨满教诸神中,除自然神祗、动物神祗(包括图腾神祗)外,最重要而数目繁多者便是人神,即祖先英雄神祗。宗教与民俗从来就是形影相随的,“讲古”的习俗与萨满教的祭祀仪式结合了起来。满族及其先民以讲唱氏族英雄史传为中心主题的说部艺术,正是依照传统的宗教>-j俗,对本族英雄业绩和不平凡经历的讴歌和礼赞。人们对祖先英雄神,供奉它,赞美它,毕恭毕敬,祈祷祖灵保佑族众,荫庇子孙。萨满教极力崇奉祖灵,亦包括对本族历世祖先和英雄神祗的讴歌与缅怀。所以,在萨满祭祀中,有众多歌颂和祈祷祖先神祗的神谕、赞文、诗文和祷语,亦有叙事体的长篇祖先英雄颂词。满族及其先民的“颂祖”、“讲祖”礼俗,世代承继不衰,是因为把勉励子孙铭记祖先创业艰难,承继祖德宗功,继往开来,奋志蹈进,作为祖先崇拜的根本目的和信条。特别是乾隆十七年颁布的《钦命满洲跳神祭天典礼》,统一了萨满祭规,使萨满祭祀变成家族祭祖活动,把祖先崇拜推向高峰。经年累世,各氏族在集体智慧的滋育下,赞文日益丰富扩展,情节愈加凝炼集中,使之逐渐升华为长篇祖先颂歌。这也成为满族传统说部的一种源流。 
    …… 
    满族传统说部作为民间口述史,其中对历史的记忆也会有不真实、不准确的地方,但它毕竟是民间口头文学而不是史书,作为信史虽不排斥传说但不可要求口头传说与史书一样真实可信。满族及其先民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各种思想的影响,在说部中难免有不健康的东西和封建糟粕的成分,但这不是主流,它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把满族传统说部原原本本地奉献给广大读者,相信在批判地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原则指引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会得到剔除。我们在采录、整理、校勘、编辑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谷长春)

后记
    《元妃佟春秀传奇》的出版,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终于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满族民间故事讲述家张立忠老人了,我们衷心感谢满族说部丛书编委会和吉林人民出版社,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保证了丛书的出版发行,得以面世,从而,为传承和弘扬满族历史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妃佟春秀传奇》的故事,流传于辽宁省的沈阳、辽阳、抚顺等地,是讲述人张立忠老人年轻时代去辽阳购买交换棉花、布匹、大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住在辽阳大车店时,听大车店的佟姓掌柜的讲述的。由于张立忠老人博闻强记,又善于演讲,并逐渐将佟春秀的故事不断加工、润色,使之成为系列的完善的长篇满族传统说部,更因张老人的善说善讲,才使它流传了下来。
    《元妃佟春秀传奇》是张立忠老人断断续续讲述的,并主要由其子张德玉记录整理,由其孙女张春光、学生赵岩协助整理完成的。

    佟春秀出身于明代的勋阀世家,在清代被尊谥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元妃。佟氏,早在明代在辽东就被誉为“佟百万”,家资富庶,任官司封爵,代不乏人。而佟春秀的爹爹佟登在明万历初年即由险山堡参将升任辽东副总兵,后又调任陕甘挂印总兵,这些历史事实在本说部中都有反应。

    佟春秀嫁给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婚后的所做所为,在建州女真人中的一切活动,其对努尔哈赤析家、自立、起兵复仇、崛起辽左、建立后金政权等等女真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中的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清史中几乎没有任何记载。然而,在本说部中,一一有所记述,并与史载的努尔哈赤及女真历史,有着极相贴切的印证,这就是本说部的历史真实性。

    然而,在清史文献中,为什么对佟春秀的生平事迹的记载如此惜汁吝墨呢?我们认为,其原因有四:一是佟春秀生活的时代,正是处于女真人社会的大动荡时期,能流传保存下来的东西自然很少;二是当时女真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不能记录全部的女真人的社会生活;三是佟春秀将毕生的精力用于襄夫教子、主政家务(内部事务),没有与明、李朝官私交往,因而明延也好,李朝也好,均无有关她的文字记载;四是后期因继妃富察氏衮代等女性参与了努尔哈赤子嗣的权位之争,以及衮代生活的不检点,而令努尔哈赤极端愤慨、鄙夷、歧视,从而,促其下令严禁妇女参与政治、限制妇女的活动自由,更加降低了妇女的地位。因而,在努尔哈赤创制了老满文之后,并用所创制的老满文记录其本人、家庭生产生活和一切正事时,也绝禁记录妇女的活动。《元妃佟春秀传奇》故事,能将努尔哈赤青年时代的生活、能将这个时期女真妇女们的活动,用传奇故事的形式,使其记录保存下来,并且处处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其在史学研究上的价值弥足珍贵,可以说,补了史载的阙如和不足。

    可是,《元妃佟春秀传奇》毕竟是满族民间传说,虽然其故事多与史互相印证,但它的演义性质,决定了它不是历史。基于此,我们在整理过程中,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尽力保持说部的本来面貌,基本上不做加工和修饰。

    那么,我们是如何整理的呢?
    首先,对原说部故事情节不做任何删减增写,不管它是否与历史文献记载相符,我们只依本故事来整理。如:努尔哈赤是否入赘过佟家,文献无有记载,故事中这样讲了,我们就不做删改。
    其次,保持讲述人使用的语言。比如,努尔哈赤,在大多数的清史学者和其著作中,都称努尔哈赤,而讲述人的讲述,用“努尔哈齐”,我们除把他订正为“努尔哈赤”外,其他如“交昌安”、“交尔察”、“交罗哈德”,均不作“觉”字。还有的地名,如“滴台”,1965年修筑本桓公路时,已将此滴台铲平,今已无此小地名了,我们仍按讲述人说法,不做改动。还有“王胡”、“宫正陆”等,仍保持记录说法。

    再次,保留使用辽东方言。如“这不,说着说着他就来了”、“你还干不干了你?”这类语言都是辽东地方话,我们均以保留。还有些话,如“漏了山”、“撒目撒目”、“松树挠”、“家巴什儿”、“支楞八翘的”、“造住了”、“可劲儿造”、“咬嘴”等等,这都是讲述人的原话,整理时,仍保留使用。第四,有的事件和情节重复,我们未做处理,仍按讲述记录整理。比如:有关努尔哈赤的固出朋友、妹夫噶哈善的死,就有两处述及。我们分析了两次述及的情节、原因,认为还是有其道理的,就未做删动。第五,有关满语词句的使用。我们基本按讲述人使用的原记录整理,不做修改。这类语词,如:“萨尔甘佟春秀”。“萨尔甘”,满语是妻子之意,作为汉语,将妻子和名字连在一起说,几乎没有这样使用的。但我们不做加工,仍按讲述记录整理。第六,有关职务名称的统一问题。如:“巴克西”,多做“巴克什”,我们未动。第七,讲述的口语化问题。在本说部中多次使用“听客们问了”、“客官们,请不要急,听我慢慢地说”、“我们扯远了,现在回过头来说”等等。这类语言我们均保留了原话,未做删削,原因就是它是讲述人与听众的书场联络,删削反倒没有了现场感。我们整理人所加的,主要是章目,这是原来所没有的。但讲述人在讲述时,仍是明显地在章节结尾处有停顿稍事休息的过程,为了使一章一节在阅读时,对本章有个主题性地了解或概括性地认识,我们认为加上章目是适宜的。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总之,我们的整理原则,就是要保持原来说部的本来面貌和原滋原味,不显整理人的加工修饰。我们在有的地方稍作处理,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完整。整理说部,我们是首次尝试,对这个文体形式,我们既不熟悉,更未研究,因此,有错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批评。张德玉谨识戊子年仲春于珍玉斋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老罕王坐北京,那是后来的事了。咱们先讲讲老罕王是怎么打的天下,是谁做他的第一个军师、第一个内当家的。没有这个人,他的天下恐怕来得更难些。这个人是谁呢?就是他的元配妻子,“辽东首富”佟氏,甘肃挂印总兵佟登的小女儿,名叫佟春秀,婚后改女真名叫哈哈纳扎青,佟氏加入满族后,姓氏改为佟佳氏。她的丈夫罕王,后来被尊为清太祖,他的第一个妻子佟春秀后来被尊为元妃。

    我们这个故事,就是讲元妃佟春秀的传奇故事的。
    说起佟春秀,话可就长了。我得先说说她祖上的事儿。

    听老辈人讲,这个佟春秀的祖上是北宋人。北宋那个时候,皇帝宋徽宗一门心思地在笙歌书画上,成天价宴饮游乐,没心思好好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稳固江山。闹了归齐,到后尾儿,金兵攻陷了东京开封府,活捉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无能皇帝,还掠去了皇宫后妃、皇族、大臣等等好几千人,押往金源内地。这些皇族大臣加上他们的家属随从,拢共有一万多人,押解途中除了逃跑病死的,到了金源内地的时候,就剩五千多人了。老佟家的祖上就是这些被俘的北宋人。

    到了明代,朱洪武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这时候,这些北宋汉人在女真人中已经生活了两个半世纪了,他们已经变成了女真人了。这时,他们老佟家祖上有个叫佟满之的,后来不叫汉名佟满之了,叫女真人的名,叫成巴虎特克慎了,就成了女真人了。

    巴虎特克慎家族在三姓地区生活了两百五十多年,随乡入俗,成了女真人。他一共生了七个儿子,都跟他们的老爹一样,也起了女真人的名字,老大叫屯图墨图,老二叫坦图墨图,老三叫额和礼图墨图,老四叫嘎尔翰图墨图,老五叫达尔汉图墨图,老六叫颜图墨图,老儿子,也就是老根子叫阳加图墨图。这图墨图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怎么七个儿子名后都有图墨图呢,不知道。

    巴虎特克慎的子孙都挺有能耐,不是在朝廷做官,就是做生意。到了明正统初年吧,他们跟随一个叫李满柱的女真人大酋长来到了桓仁浑江西岸一个叫雅尔瑚的地方住了下来,因为佟氏家族人枝儿兴旺,又是名门望族,那浑江的名字就改叫了佟家江了,佟满之的后人就叫成了佟佳氏。

    后来,在佟家江发生了一场残酷的大战,在佟家江住的女真人被“犁庭扫穴”,死伤惨重。佟氏七兄弟的家族也遭到了灭顶之灾。战争的硝烟消散了以后,佟氏兄弟纷纷举家外逃,有的搬到了鄂谟伙索洛地方,有的搬到了沈阳南的地方,有的从本地佟家江又搬到了大山沟里去,佟佳氏四分五裂了。

    搬到沈阳南的是老五达尔汉和老六颜兄弟俩。他们在一个山沟里住了下来,种地打粮过日子。后来,这个山沟就叫成了佟家堡子沟。种地闲暇的时候,这哥俩就到开原马市上做点小买卖,得了利益。哥俩一核计,干脆弃农经商。于是,就把家搬到了开原城,专门从事商贾贸易。

    在开原城,佟老六得了一匹三庹长的花斑宝马,开原城明军备御官儿看中了,急欲抢夺,佟老六为防不测,就天天穿暗甲防身。老五怕事发连累自己,就向备御官通告了这件事,申明与自己无关。备御官把佟老六抓去询问,老六不服,还挨了打。老五花了钱,才把老六保出来。老五说,“你赶快逃吧,还能保住命。”夜里,老六骑着花斑马逃向了长白山。

    佟老五在开原又恢复了汉人民籍,不叫女真人名达尔汉了,改成汉人名叫佟达礼。他的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越做越富。后来,朝廷在抚顺新开了马市,与建州女真人、海西女真人和东海女真人开市做买卖。佟达礼在辽东生活过,知道辽东特产丰富,买卖活跃,生意好做,就又搬家到抚顺来了。

    在抚顺,佟氏家族经过了六七代人的苦心经营,终于成为“辽东首富”。到了佟意这一代,已经成了“佟百万”了,人枝儿也更兴旺发达了,成为辽东的名门世家。

    佟氏家族在抚顺城,那可是举足轻重的了,佟意老爷若是在城南咳嗽一声,城北都会地动,那真是在抚顺城一踩乱颤,佟老爷说话,吐口唾沫就是钉,没有不宾服的。

    抚顺城里还有两家,也是富得流油的大户,一户是“艾半街”,一户是“王八斗”。
    这三户,“佟百万”有百万家业,“艾半街”在抚顺城的中央大街有半街的店铺,“王八斗”有八斗的金银财宝。三大富户数佟百万最富有,富得佟家说第二,就没有敢说第一的了。
    据老人传说,朝廷命令抚顺城将军韩将军修抚顺城,朝廷拨的银子用完了,可城还没修完。韩将军就命令艾半街和王八斗接着修,没修完又令佟百万接着修。这时天头冷了,泥水不和,可命令不能违抗啊。佟老爷就把自己家的三个大烧锅烧的烧酒全部用来和泥。到上大冻前,终于把抚顺城修完交工了。韩将军查看验收,很满意。

    抚顺城有三个城门,东门、南门和北门。从南门直通北门的一条大街叫中央大街,有五条稍窄点的马路,横架在中央大街上,抚顺城的人都以中央大街为界,把五条横马路由北向南,分别叫成一、二、三、四、五马路,中央大街东侧的五条马路,分别叫做东一、东二、东三、东四、东五马路,而中央大街西侧的又分别叫做西一、西二、西三、西四、西五马路。

    抚顺城南边有一条大河,叫混河,宽有二三十丈,深也有两丈多。它的上游有两条大河,南边的叫苏子河,北边的叫清河,两条河在铁背山北汇合成一条河,混在一起,就叫混河。混河南是大平原,城北是一片宽阔的草地,草地北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横的不高的山,像一个长条的大屏风一样,把抚顺城横挡在山南怀里。这个山叫高尔山。山上有个古城座子,传说是盖苏文废了高句丽王,自己要做王,领几万大军在这山上修的军城,叫什么新城。高句丽本来是大唐皇朝辖属管下的少数民族。后来,势力强了,就不服唐朝中央天朝管治了,自己建立了高句丽民族地方政权,叫高句丽王国。到了唐朝初年,高句丽的大将盖苏文作乱,是大唐朝廷大将薛礼率大军打败了盖苏文,毁了新城,现在只有城窝子了。山上还有一座辽塔,象个站岗放哨的士兵,高高地站立在山顶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