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青,即肃慎语“雄库鲁”,意为世界上飞得最高和最快的鸟,有“万鹰之神”的含义。传说中十万只神鹰才出一只“海东青”,是肃慎(满洲)族系的最高图腾。代表,勇敢、智慧、坚忍、正直、强大、开拓、进取、永远向上、永不放弃的肃慎(满洲)精神。海东青不单纯是一种真正存在的物种,类似于汉民族的凤凰图腾崇拜。也可能是一种早已灭绝的巨大鸟类,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很有可能是肃慎地(古东北)大荒之中的九凤。后世海东青形象渐小,是海东青世俗化的结果。又据《本草纲目·禽部》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世俗化的海东青可能是隼科矛隼东北亚种的汉语俗称。矛隼是一种猎鹰,分布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北美洲北部的广大地区,其东北亚种在满洲原产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
"海东青"是满族人用于狩猎的猎鹰。
满族是以射猎著称的民族,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捕鹰,驯化后,用来帮助猎户捕获猎物,俗称"放鹰"。早在唐代,"海东青"就已是满族先世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贵贡品。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本草纲目》中记载:"雕出辽东,最俊者谓之海东青。"富育光老师写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写到天雕来自享滚河以东,满族话叫它"松昆罗",意思是天雕从享滚河飞来的。汉语把它译成"海东青"。海东青又叫白尾海雕,它虽然大小如鹊,但天性凶猛,可捕杀天鹅、小兽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观》中这样描写了放鹰的方法:"鹰以绣花锦帽蒙其面,擎者挽绦于手,见禽乃去帽放之。"海东青都是野生野长,由人捕来驯化后再以供助猎之用,由于海东青不易捕捉到和驯化,在金元时期甚至有这样的规定:凡触犯刑律而被放逐到辽东的罪犯,谁能捕捉到海东青呈献上来,即可赎罪,传驿而释。因此,当时的可汗贝勒、王公贵戚,为得名雕不惜重金购买,成为当时一种时尚。
海东青中以纯白的"玉爪"为上品,另有秋黄、波黄、三年龙等名目。到了清代,一只海东青竟值30两白银,可见其何翟讳贵。骄奢的辽统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东青,且"每至其国,必欲荐枕者。其国内轮中下户作止宿处,以未出室女待之,后,使者络绎,恃大国命,惟择美好妇人,不问其有夫及阀阅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愤,在女真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率领下,集女真诸部兵,擒辽障鹰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评价道:"辽金衅起海东青,玉爪名鹰贡久停。"可见,一只鹰虽微不足道,却关系到辽金的兴亡。
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满族人以鹰用于狩猎,统治者则以鹰捕鹅雁,作为享乐消遣的手段。海东青的捕捉和驯服很不容易,民间常有:"九死一生,难得一名鹰"说法。将野性十足的海东青用捕鹰网捕获后,要拜谢"鹰神"格格的恩赐。带回家放在熬鹰房将鹰上架,加上"脚绊",几天几夜不让它睡觉,磨掉野性,叫"熬鹰"。再通过"过拳"、"跑绳"等环节,这时鹰就能听人的吆喝来到猎者的手臂上。最后通过对鹰的"勒膘",把肠油刮出,使鹰饥饿,但肌肉强健,便于捕获猎物。驯好的鹰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鹰"了。架鹰者站在高处观望,让人用棒敲打树丛将野物轰出,俗称"赶仗"。发现有猎物跑或飞出,鹰会立即尖叫着俯冲下去捕获住猎物,架鹰者要尽快赶到取下猎物,只给鹰吃点动物内脏,不可喂饱,所谓"鹰饱不拿兔",就是这个道理。除《清朝野史大观》外,《燕山丛录》、《辽史》等书还比较详细记录了辽国主纵鹰助猎的情景。次年早春,猎户们将鹰喂饱,除去铃铛和脚绊子,将鹰放回归大自然过春天和夏天,繁殖后代。
海东青不仅是勇悍的猎鹰,同时也融化到满族的文化之中。金代一位诗人把海东青扑击天鹅的场面描写为"搏风玉爪凌霄汉,瞥曰风毛堕雪霜",表现了对海东青以小制大、坚毅勇猛的赞誉。考古工作者在兴凯湖地E发掘出骨雕鹰头,距今约六千余年。在金上京古城东女真墓群中,发现了以海东青捕捉一只飞翔的天鹅为纹饰的鎏金铜带挎。另外,在我国现存的古乐谱中,有"海东青拿天鹅"的琵琶曲谱。民间儿童游戏中有"老鹞子叼小鸡"活动。在吉林敦化一带流传的《阿玛有只小甲昏》的歌谣:"拉雅哈,大老鹰,阿玛有只小甲昏,白翅膀,飞得快,红眼睛,看得清,兔子见它不会跑,天鹅见它就发蒙。佐领见它睁大眼,管它叫做海东青……"这些都是满族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康熙皇帝曾写诗赞美海东青"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属海东青"。
满人人关。十分重视海东青。《黑龙江外记》记载了一则故事:一天.齐齐哈尔副都统巴某率人携鹰外出打猎,看到一只兔子,他刚放出鹰,突然失控坠马,随从急忙搀扶,哪知副都统大骂道:我死就死了吧,鹰飞走你们该当何罪!这里的鹰就是海东青。
康熙二十一年(1682)秋,皇帝阅兵南郊,作《海东青》诗云:“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性秉金灵含火德,异材上映摇光星。轩昂时作左右顾,整拂六翮披霜翎。期门射生谙调习,雄飞胡扯黄绦铃。劲如千钧激砮石.迅如九野鞭雷霆。”
满族人继承了女真人对海东青的崇拜。满族的神话讲,最早的女萨满是海东青从东方背来的。满族萨满们善用舞蹈来表现鹰神壮阔的气概与英姿。在祭神时。萨满戴上顶为展翅神鸟的帽子,击鼓踱步到“七星斗”前,叩拜吟唱神歌,然后舞动神帽上长长的象征七彩神光的飘带,急速旋转神裙飘飞,象征着神鹰在天穹云海中展翅高飞(金吉子、王宏刚《萨满鹰祭与满族鹰舞》,《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l期)。 清以后,海东青与驯养海东青人的数量急剧减少。据调查,吉林永吉县土城子乡满族依尔根觉罗氏的少数人还在驯养海东青,用以捕猎(李露露《海东青探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4期)。
古代北方民族以渔猎为生,由于海东青凶猛善猎而成为人的好帮手。这是从契丹、女真、蒙古到满族人,一直宠爱不衰的根本原因。从这样的角度看,它的衰落与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大下降相一致。然而,关于海东青的种种传说,及由海东青所体现的英勇无畏精神,已经成为我们满洲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那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美好传说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