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3年8月30日星期五

岫岩满族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岫岩是满族的集聚地,满语对汉族聚居区居民语言发生了重要影响,其方言中吸纳了
较多的满语词。现今,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集中体现在姓氏、地名以及日常词汇等方面。因受满语影响,聚居区居民在宗教信仰及禁忌、家庭、婚姻、丧葬、服饰、节日和饮食等诸多方面别具特色,形成了忌猎杀老虎、供奉四喜娘娘、祭祀必须关灯、忌食狗肉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满族风俗。虽然随着社会发展有所变化,却一直长期保存。关键词:岫岩;满族;语言与文化中图分类号:H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09)02-0153-04

收稿日期:2008-11-08
作者简介:孙华(1971—),女,满族,中央民族大学2007级博士生,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一、满族的语言在岫岩方言中的体现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先于文字存在。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岫岩满族的语言使用经历了使用满语-满汉语共用-使用汉语的过程。据考证,满汉语共用最晚当从19世纪中期开始。岫岩满族的祖先多居长白山一带,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在八旗当差。初驻兴京(今新宾),后进驻盛京(今沈阳),再迁居北京,康熙年间拔还盛京,再拔还岫岩驻防。还有一部分原住乌拉(今吉林市),
1678年(康熙十七年)经议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属万余人移驻盛京,编入各“牛录”(八旗的基层组织)当差,后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来至岫岩。姓氏,满语称“哈拉”。满族的姓氏历史悠久,共有697个。

满族多以部落和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特征为其姓氏,其姓氏为多音节。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简化为单音节汉字姓氏。冠以汉字姓氏的多取原姓氏的第一个音节为姓。岫岩的满族姓氏很多,如原姓赫舍里氏改姓赫、何;富察氏改姓富、傅;佟佳氏改姓佟;马佳氏改姓马;奇德里氏改姓齐;乌扎拉氏改姓吴。有的取译音谐音为姓,如他塔拉切音为唐;瓜尔佳切音为关;栋鄂氏切音为董。有的取译意之音为姓,如易察汉译意为羊,谐音杨姓。也有的取译音为姓,如爱新译意为金,则以金为其姓。〔1〕岫岩曾经有八旗居住,当时如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哈达碑镇满氏,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苏子沟镇王氏,前营镇傅氏等等。当时,八旗按照自己的姓氏命名各自所居住的地区。现今,岫岩仍以满族姓氏命名沿用,岫岩县所辖乡镇,有很多以满族姓氏为主命名的地方。

例如:赵家堡、大徐家堡、傅家堡、关家堡、王家屯、黄家堡子、傅家屯、王家堡子、徐家堡、陈家堡等。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无声调但有重音的语言。无声调区别词义并不等于无音高,满语的非重读的音高接近汉语的阴平,因此满族人在改汉姓时,虽然音素可译成相应的汉字,但音高调整不过来,还保存着说满语时的音高状况。〔2〕例如“那”姓,本来应该是“阴平调”,约定俗成“去声调”后就不易再变了。所以,今满族姓“那”的应读阴平,如“那英”、“那耘”等。

岫岩方言中有很多的满族词汇,现今,满族虽然习用汉语、汉文,但个别满语词汇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且沿为方言,此例不少。例如在《岫岩县志》上找到的遗留在岫岩方言中的部分满语词汇,如下表所述:

在岫岩的地名中也留下了满语词汇的痕迹,如“兀拉撒”,由没撒种便长出了庄稼,或树生出新芽而得名。白氏的族居地称“窝拉圈”,意即房子集中的地方。“达拉岭”,“达拉”满语为腰,“达拉岭”即腰岭的意思。现今,满、汉人虽然共同习用汉语,但仔细区分仍有不同。如满人称呼“女孩子”叫姑娘,汉人则称呼为“闺女”等,总的感觉满人发音接近普通话,这大约与满人的祖先大多从北京调防而来,汉人的祖先多从山东迁来有关。

二、岫岩满族的文化

(一)岫岩满族的婚姻礼仪

满族长期对外进行征战,使大批青壮年死于战场,为保证本旗人口繁衍,满族婚姻旧俗崇尚早婚,小男娶长妇,早早生子。过去满族习俗中,家庭妇女地位较高,主持家中内外事务,岫岩一直有“妇女当家则家发,否则家败”之说,男子处于从属地位。现今大多数家庭由男人当家或夫妇共同商量主持家政,也有部分地区仍由妇女掌管处理家庭内外重大事宜。赘婿有财产继承权,但必随妻姓。清初,受民族矛盾的影响,禁止满汉通婚。如果男子娶汉族女子为妻,不许领取钱粮,满族姑娘嫁汉族的则遭受非议,直到清末这种通婚状况才逐渐改变。解放前,满族婚姻系一夫一妻制,不同辈分不能通婚,婚姻由父母包办,严格实行本民族内部通婚。婚娶礼仪古朴简单,入关后受汉族影响,形成一套冗繁的礼节。〔3〕男女长到十六七岁时,一般要订婚。提亲时,媒人带上礼物去女方家,如果女方家同意便会收下礼物同意订婚,随后男方家又携礼去认亲,先后去五次。最后双方家长见面喝酒,名为“换盅”。由男方选定“良辰吉日”,以备完婚。拜堂时不许未婚姑娘在场。次日新娘在新郎的姐或妹或嫂陪同下,拜访族人亲友,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门,且在娘家短住后再回到夫家长居。〔4〕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和外族通婚已很普遍,并且摒弃了旧俗,婚事都简办了。


(二)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族谱家规及禁忌岫岩满族的宗教信仰和努尔哈赤有关,也遗留下来许多禁忌和风俗。相传当年努尔哈赤遇难时曾被四喜娘娘、狗、乌鸦、老虎等搭救,所
以满族人忌食狗肉,禁止猎杀乌鸦、老虎等。〔5〕世居的满族人信仰祖宗和多神,祭天、祭祖,祈求庇佑,兴旺发达。除信奉萨满教之外,还信奉佛教和喇嘛教,供奉四喜娘娘。后来努尔哈赤又把四喜娘娘加封为佛陀妈妈,对她像佛祖一样地供奉。祭祖是祭祖宗板,祭祖时,把祖宗木板放在西面摆好的桌子正中,桌上放满祭品,全家按辈分祭拜。

满族俗重血亲,聚族而居,成为生产和军事活动的组织,满族八旗就是基于血亲组织建立起来的。在大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井然、男女有别、嫡庶有等,以“四世同堂”为荣。世代撰立族谱是满族人为加强血缘关系、巩固血亲集团凝聚力、维护封建经济秩序的习俗。满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承袭女真人“接宾客、信朋友”的礼俗,好客守信,邻里有难必帮,互相借贷不立契,不同场合对不同辈份有不同施礼形式。〔6〕

(三)岫岩满族的服饰、节日和饮食满族服饰承袭其先民女真人的传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服饰风格,它反映了北方骑射民族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情趣。在满族
衣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旗袍。

旗袍,满语称“衣介”,分为单、夹、皮、棉四种。这种“衣皆连裳”(古称上为衣,下为裳)的服装,同汉族的“上衣下裳”(被称为“两截穿衣”)有明显区别。在特殊节日时,人们会穿上旗袍跳舞庆祝。坎肩,原名叫“半臂”,又叫背心、马甲等。坎肩本是汉族的衣着,满族入关后,在全国推行满族服装的同时,对汉族服饰也有所吸取,“坎肩”为一例。长坎肩,是满族妇女穿用的罩衣,其样式就如去掉两袖的长袍。“女履旗鞋,男穿靴”,满族男子一般都穿靴子,这是骑射生活的需要。清代满族妇女因从小学习骑射从不裹脚,所以她们讲究穿高跟木底鞋,这种鞋后来称为“旗鞋”。满族男子有戴帽习俗,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满族的帽子种类很多,秋冬戴暖帽,春夏戴凉帽。暖帽、凉帽都叫“礼帽”。另外还有毡帽、便帽等。

〔3〕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地区已经放弃了部分服饰,遵循社会流行款式。但每到满族的重大节日,还需要穿旗袍。满族除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庆祝传统节日以外,还有本民族的节日。满族历来重视春节,俗称“过年”,时间从腊月二十三日起。正月初一(大年初一)早晨,各家老幼皆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向家中长辈依辈次叩拜,隔辈人均须跪地三叩首,媳妇要向公婆叩拜,之后到族长家和邻里家拜年。初二至初五是串亲访友、互相宴请的时间。初六至十五,乡里乡亲相见,都要互致问候。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满族人家挂彩灯和制作冰灯,无论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要煮元宵吃。端午节,又叫“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为了避瘟防疫。中秋节,也叫“八月节”。晚上月亮初上时,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桌上放月饼、瓜果等食物,待全家对月磕头后,围桌吃月饼、水果。现今岫岩人仍然沿袭先祖遗留的这些习俗。

岫岩满族的饮食风俗带有浓厚的北方特色,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形成了色味丰富、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族的主要面食为饽饽。饽饽是北方方言,为馒头、馅饼、包子等面食的统称。因季节不同所吃食物也不相同。

《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记载:“至于供糕之礼,大内每岁春秋二季立杆大祭,则以打糕、搓条饽饽供献,正月以馓子供献,五月以椴叶饽饽供献,六月以苏叶饽饽供献,七月以新黍蒸淋浆糕供献,八月以新稷蒸饭用木榔头打熟,作为饺子炸油供献,余月俱以洒糕供献。”〔7〕可见,人们在祭祀糕点上颇费功夫,同时这些花样繁多的糕点也成了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代,满族糕点品目之多,以致著名的“满汉全席”中有“满点汉菜”之说。至今,虽然有一些糕点,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已经在人们的日常餐桌上退出了,但通过查阅诸如《满洲祭神祭天典礼》等满族祭祀之书,人们仍可以详知其制作方法。

满族的粥、饭主要有小米饭、黄米饭、粘高粱米饭、高粱米饭、小豆甜粥等。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最喜欢的是“猪肉血肠炖酸菜”。过去的冬天新鲜蔬菜较少,满族人全靠酸菜与窖藏的萝卜、土豆、白菜过冬。血肠多在腊月杀猪时制作,用猪血加盐、葱、姜、香菜沫、味精等调匀,灌入猪肠中,两端用细线扎紧,煮熟后切成片直接食用。〔5〕满族食俗具有传统的民族特点,体现了处于北方严寒地区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表露出满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影响。

现今,虽然有些地方饮食有所改变,但大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农村仍然承袭这些饮食习惯。
关于岫岩满族其他的习俗还有很多,例如除夕要在天黑之前吃完饭,而且必须吃米饭。初一要在太阳出来之前起床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满族原有的风俗随之淡化。但有些民族风俗一直流传下来,满族人也一直敬奉遵守。

参考文献:
〔1〕岫岩县志编辑部.岫岩县志〔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
〔2〕赵杰.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J〕.满语研究,2002(l).
〔3〕莫东寅.满族史论丛〔Z〕.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4〕
刘厚生.满学在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历史地位满族经济与文化〔Z〕.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5〕李娜.满族风俗.民族研究〔J〕,2004(3).〔6〕满文老档:清太祖朝(第二分)〔A〕.辽宁大学历史系,清初史料丛刊第一种〔C〕.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发行,1978.
〔7〕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A〕.鲁迅全集:第6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