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满洲宁古塔的满族姓氏



满族姓氏和其他民族一样,是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称号。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社会中,有了外婚制而产生了胞族,由于胞族间的财产掠夺而产生了部落。随着氏族的不断分化,自然形成了众多女儿氏族的血缘团体。最初,氏族间为了区别血缘关系而产生了部族的称谓。这个部族称号就是某一氏族的哈拉。哈拉是满语,汉译为姓氏。

     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金代谋克),随着族众人口繁衍,每个氏族中又分支成两个以上的氏族,这些分支氏族又作为单个氏族而存在,所以,同一个哈拉又分成几个穆昆。这种同宗异姓、同姓异宗的现象是很普遍的。如世居宁古塔地方的宁古塔氏,他们原为一个氏族,随着子孙繁衍,分支增多,后来又发展在北京、沈阳、兴京(新宾)、宁古塔等地,分立四个穆昆,而这四个我穆昆如今在各地都作为单个氏族存在。

     满族的姓氏同他族一样,有其历史渊源和各自的特点:

     以图腾为氏

     满族姓氏形成的缘由深远。追溯其源是以原始图腾象征的动植物命名的。动物图腾:如清中叶以前世居宁古塔的“钮祜禄”氏,其意为狼,此部是狼的图腾,取“狼”的同音字“郎”字为氏。他们的先人就是金代的女奚烈氏,冠汉姓郎;“萨克达”氏,意为猪,此部是以猪为图腾,命为萨克达氏;“尼玛哈(察)”氏,意为鱼,此部即以鱼为图腾,命名尼玛察氏。植物图腾如“纥石烈”氏,意为核桃树,此部先人居木伦(穆棱)河山区,核桃树多,便以核桃树为图腾,命名纥石烈氏。明代转赫石烈,清代转何舍里。“那木都鲁”氏,意为生菜甸子,是以生菜为图腾,命名那木都鲁氏等等......。

     以部为氏

     满族的部落名称,多以原始氏族名称,命为部名。部落有了名称以后,其部族即以部落名称命为姓氏。如世居宁古塔的关氏,满姓瓜勒(尔)佳。其先人即金代之古里甲部,明末转称瓜勒佳或瓜尔佳,居长白山二道沟的瓜勒佳部,以部名命为瓜勒(尔)佳氏,清太祖朝中的一等大臣扎尔固齐弗英东,就是此部的先人宁安镇的汪氏,其先人即金代之完颜部,以部名命为完颜氏。世居宁古塔的吴氏,满姓乌鲁氏,其先人是金代世居宁古塔海浪河畔的乌林答(满语汉译为有理)部,明清时转称乌禄部,以部名命为乌鲁氏等。巴颜氏、克勒氏、扎拉哩氏等,均以部落名称为姓氏。

     以地为氏

     满族从他们的先人起就是渔猎之民,多居江河沿岸和深山老林,便以山川河流、自然物象的名称命为本氏族的姓氏。如傅氏,满姓富察,是金代旧姓,因其先人世居今伊通县境内的“蒲察之野”(俗称蒲草甸子)而命为蒲察氏,清代转为富察氏、胡氏、满姓瑚锡哈哩,其先人原居今依兰县东之瑚锡哈哩地方,而命为瑚锡哈哩。清初迁到宁古塔以后,其部在今宁安城北二十里地方定居。此地便命为瑚锡哈哩,后转音为“瑚什哈”,仍以地命氏;宁氏,满姓宁古塔,是宁古塔的世居之民(土著),即以地名命氏。此外还有精奇哩氏、栋鄂氏、乌苏里氏、苏绿穆氏、呼尔哈氏、托豁罗氏、穆勒哲勒氏......等,均以地为氏。

     以姓为氏

     多为渤海、金、元时期女真人的旧姓,直到清朝仍延续使用。如清初宁古塔的马佳氏,其先人就是渤海之弗莫氏(排磨申),金、元时转称“裴满”,明清时转称马佳、麻佳氏,金代旧姓二十七个,元代旧姓七个,到明清时仍沿用旧姓的,宁古塔有钮祜禄氏、舒穆禄氏、那木都鲁氏、蒲察氏、纥石烈氏、瓜勒佳氏、乌鲁氏等等。


     分支改姓

     多因分支过多,分居各地或承嗣、迁徙异地而更改姓氏。如觉罗氏中有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伊尔根觉罗等八大觉罗氏,另有努尔哈赤家族的专姓爱新觉罗氏。他们的先人均为金代的古伦部。舒舒觉罗意为“故里”觉罗,即有“老宅子”之意,亦有“正统”觉罗氏之意;阿颜觉罗,即巴颜觉罗,意为富有的觉罗氏;伊尔根觉罗,谓“诸申户”,即平民觉罗氏;阿哈觉罗,谓“奴隶户”觉罗。其他西林觉罗、通颜觉罗、呼伦觉罗、察喇觉罗均因分居他地,以地命氏。又如辽宁一带的伊尔根觉罗氏,因族众繁多,分东西寨居住,居西寨者改姓蒙鄂罗氏;居东寨者改姓巴雅喇氏。

     爱新觉罗氏在清末以后,居北京等地的冠以金、罗等汉姓,居他地的则冠以肇、依等汉姓。世居宁古塔的尼玛察氏,分支后一支姓倪,另一支姓杨。又如宁古塔的瑚锡哈哩氏,原冠汉姓胡,后来因为他们的八世祖名叫关东,他这支后人就改姓关。这种分支改姓和随名改姓的现象在满族姓氏中是常见的。

     此外还有赐与姓氏的,但宁古塔并不多见。

     谐音取姓

     满族的姓氏原为多音节姓氏,自清末民初起由于满汉文化交流,便于称呼和使用,取其多音节姓氏中的一个音节作为姓氏。或与某汉字姓音相近,或数音节相切求其相近汉字作为姓氏,如瓜尔佳切音为“关”,乌苏(鲁)切音为“吴”,托豁罗切音为“陶”,穆尔哲勒切音为“孟”,扎拉哩切音为“张”,格伊克勒切音为“葛”,完颜切音为“汪”、“王”,赫舍哩冠以“何”,富察冠以“富”,舒穆禄冠以“徐”、“舒”、“宿”,栋鄂冠以“董”,宁古塔冠以“宁”等等。

     复用汉姓

     早期加入满洲共同体的汉军旗人,也是满洲旗人。通常被说成为“随旗当差”,是汉人降清,这种说法很不确切。早在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征服女真各部时,即把被俘的其他女真各部人口均编入旗籍,称旧满洲。其实他们也是被努尔哈赤征服后被编入旗籍“随旗当差”或称“随龙当差”、“从龙入关”的。早期加入满洲共同体的汉军旗人,其原单音节的姓氏不变,只在原姓后边加上个“佳”字亦有“家”之意,如宁古塔南三家子“祖佳氏”,李家屯的“李佳氏”、江南“张佳氏”,宁安镇的“何佳氏”、“刘佳氏”、“谢佳氏”、“陈佳氏”、“范佳氏”,大朱屯的“朱佳氏”等等都是复用汉姓。但在清中期以后,他们多不用“佳”字了。

     宁古塔佛满洲,康熙年间有二宁、三关、四赵、六傅、八大支、外加“羊角泥”(杨家倪)之说,至今还有流传,这是对宁古塔满族情况的大体概括。

     二宁:宁古塔氏,冠汉姓宁。祖居宁古塔,以地为氏。此氏分宁古塔氏和巴拉宁古塔氏,即称二宁。清初入旗者为宁古塔氏,清末入旗者为巴拉宁古塔氏。今宁安县的大牡丹、八达屯、石头站河西等地的宁氏,祖籍原住宁古塔路地面,后迁居长白山,在努尔哈赤征服长白山三部联盟时被编入旗,后又迁回宁古塔来居住。他们本是同宗同族,因为后来分支而有南宁北宁之分。据今新农村宁氏族长宁荣庆说:“我们老祖先原居此地,姓宁古塔,三百多年前迁长白山,顺治年间拨民回宁古塔。因为家祭,我们到大牡丹北宁去抢祖宗匣子闹纠纷,从此南宁与北宁断了亲。”

     巴拉宁古塔氏是宁古塔的一支土著居民,祖居窝集部中的宁古塔路。清太祖努尔哈赤从1583年至1626年征服女真人各部时,居住在今张广才岭东麓的宁古塔路女真人,一部分被努尔哈赤招抚而编入满洲旗籍,另一部分因不受招而逃入深山老林里定居下来,被官府称之为“不受管束的狂野之人”,满语“巴拉”人。他们的居地称“巴拉窝集”。牡丹江市郊许家大屯半(巴)拉窝集有两处巴拉人居住遗址,都是半穴室,两房相距二百多米,均在漫山坡上挖洞,用石砌一米来高的矮墙,用木头支撑房盖,房顶苫草、屋门皆东向,周围石砌院墙。半穴室、开东门是野人女真“乌克敦”(房屋)的特点。今宁安县城西额富屯西沟,城东花脸沟里的梨树沟正岔、南岔、北岔,北湖头板子房,沙兰镇郭老五沟,石头站南团山子等地,历史上都是巴拉人居住的半拉窝集。

     三关:瓜尔(勒)佳氏,冠汉姓关。金元时期是姑里甸、古里部,明末为古里甲部,后迁长白山讷殷河为瓜尔、瓜勒佳屯部人。顺治初“从龙入关”,后拨宁古塔。最先来宁古塔的瓜尔佳氏只有一个穆昆,后分三支,立三个穆昆,有一支满姓瓜勒佳氏,另两支姓瓜尔佳氏,即今海林旧街哈达湾屯关氏;沙虎屯关氏;江龙(觉罗)洼子屯关氏。这就是所说的“三关”。觉罗洼子关氏是宁古塔将军巴海的同宗,康熙十七年迁居鸡陵乌拉(吉林)。其后又有十四个瓜尔、瓜勒佳氏族迁居宁古塔,各立穆昆,均不同宗。

     四赵:觉罗氏,冠汉姓赵、肇。觉罗氏是满洲氏族中的著姓,有“八大觉罗”之称,即觉罗氏的八大分支而立八个穆昆。各氏族都有自己的专姓。宁古塔的四个觉罗氏家族是爱新觉罗氏、舒舒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的两个赵家。觉罗洼子老屯在顺治年间住有爱新觉罗氏(金代古伦部,肇姓)和舒舒觉罗氏(赵姓)。石头坑子伊尔根觉罗氏(赵姓),原满姓觉尔察氏,后因本族身份降为诸申(平民)而改姓伊尔根觉罗氏,他们于顺治十一年拨民至宁古塔,被编入宁古塔满洲镶红旗、镶黄旗、旧正黄旗下当差。兰岗乡东三家子伊尔觉罗氏(赵姓),他们的先人原居长白山摩勒根地方(今五常县龙风山水库),康熙十三年拨民至宁古塔, 编入宁古塔满洲新正红旗。


     六傅:富察氏,冠汉姓傅、富。宁安满族富察氏共有六个穆昆:有海林旧街傅氏;石河傅氏;麦子沟傅氏;觉罗洼子傅氏;七间房傅氏;将军坟傅氏(萨布素先人)。

     八大支:乌苏氏,冠汉姓吴,宁古塔地方俗称“大板子吴”。他们的祖先原居乌苏里江东南之瓦尔喀地方,以地为氏命为乌苏氏。后西迁至长白山讷殷河朱舍里女真部,居长白山时已分为八支,顺治元年至康熙元年八支氏族相继迁至宁古塔落户,各立穆昆,分别编入宁古塔正白旗、镶白旗下当差。长支住宁古塔城;二支老屯沙子火洛屯;三支老屯喇嘛屯;四支老屯大牡丹河北;五支老屯大牡丹河南;六、七、八支老屯在南三家子和东三家子。

     除此,宁古塔还有隆家吴氏:乌雅氏,冠汉姓吴,世居宁古塔。其先祖为宁古塔协领(三品)伊兰泰之父,曾为乾隆帝师。其孙辈均排“隆”字,有“隆家门吴”之称。

     杨家倪(氏):满姓尼玛察,冠汉姓倪、杨。尼玛察氏祖居双城子(原苏联乌苏里斯克),明中期迁至绥芬河流域及今东宁以南地方。清初居长白山、绥芬河、宁古塔等地。居宁古塔的尼玛察氏兄弟二人,住在嘎斯沟的汉姓倪;住在旧街、前杨家的改满姓为易木察,汉姓杨,民间俗称“羊角泥”。他们同祖同宗,共祭一个祖坟,今为两个穆昆。

     宁古塔佛满洲的姓氏还有:

     苏穆禄氏:冠汉姓徐、舒等。宁古塔的徐姓,俗称“苏木哈拉”,“四十八家徐”。他们的先人原居库尔喀(珲春东),后迁长白山朱舍里部,顺治年末迁至宁古塔,编入宁古塔满洲旧正红旗。
       赫(何)舍里氏:辽金元时为纥石烈氏,清为何舍里氏,冠汉姓何。清代前他们先人居木伦河(今密山西穆棱东),后迁长白山,顺治初入旗,康熙初迁至宁古塔。今宁安镇何氏,自命为何叶氏。他们的先人顺治初年从三姓地方迁来,共二十三户,一百零一人,被编入宁古塔满洲镶蓝旗。

     札拉哩氏:冠汉姓张。祖居瓦尔喀地方(延边东),后西迁至札库木(今抚顺东南)。1588年瓦尔喀部被努尔哈赤征服后,被编入旧正白旗,顺治三年拨至宁古塔落户。其先人爵三,曾为乾隆帝师。

     那木都鲁氏:冠汉姓那。今范家乡那家屯是他们的老屯。那氏先祖世居绥芬地方,其先人康果礼是那木都鲁屯长,后金时归服努尔哈赤,被编入旧正白旗。汗王将侄女嫁给康果里礼并封为额附,授户部尚书。其部族自明万历37年(1609年)归服后即迁居宁古塔。

     宁古塔的伊彻满洲,是原居黑龙江与松花江合处和乌苏里江东至黑龙江口地方的穆尔哲勒、乌札拉、奇勒尔、黑斤、乌德盖、弗雅喀、鄂伦春、恰喀拉等东海女真四十五姓;又有三姓(依兰)王钦部二百余户均于康熙初迁至宁古塔;康熙十六年(1677年),从挠力河托豁罗部迁来三百户,先后共迁二千余户,均编为伊彻满洲,成为宁古塔的世居满族。

     宁古塔的汉军旗满洲,是从顺治十年至康熙初年迁至宁古塔的。有袁、祖、朱、许、林、李、胡等四十余姓。他们的先人原是河北、山东、辽东及关内“十三省老民”。其中有随努尔哈赤起兵建立金国时编入旗籍的,隶汉军旗,即所谓“随旗当差”。其中著姓有渤海镇大朱屯的朱(佳)氏,原为浙中汉人,因受“朱三太子案”牵连贬谪宁古塔,后被编入满洲正白旗当差,乾隆二年拨至宁古塔满洲正白旗管下当差。
 
     宁古塔蒙古旗人,多是清朝派至宁古塔作官的蒙古旗人。如康熙五十四年任宁古塔将军的蒙古洛,是满洲镶蓝旗人;乾隆十一年任宁古塔将军的阿兰泰和副都统安临及其后任副都统乌尔善、庆禄、协领纳音布等都是蒙古旗人。今宁安县三灵乡东沟村的汪氏满族是蒙古旗人。他们的先人于乾隆二年调到宁古塔,被编为新正红旗管下当差。

     高丽旗人,据《宁安县志》(1924年版)载:宁古塔“高丽人编入旗籍者有金韩李朴等四十三姓。”今宁安江南乡黄旗屯、八家子俗称“高丽营子”;城东乡哈达湾、牛厂等屯都是高丽旗人聚居的村落。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