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0年10月19日星期二

满洲民族兴起的精神力量



满洲民族是通古斯渔猎女真族的后裔。女真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建立了与宋朝对峙的金朝政权。岁月星河,山川巨变,1234年,蒙古铁骑踏平了金朝京城,女真族流落于白山黑水之间。三大部落沿江而居,建州居牡丹江,海西住松花江,“野人”布黑龙江,各立山头,不相统属,势力衰微,陷入了发展的低潮时期。 

 历史的车轮慢慢走过,到16世纪末叶,迎来了民族再兴的机运。1583年,建州女真的英雄努尔哈赤起兵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统一女真各部的事业。20多年的统一战争,联海西,野人各部为一体,创八旗,筑都城,造人才,设议政,理诉讼,制满文,奠定了日后对抗明朝政权的基础。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发徼征明,攻城掠地,使明朝疲于奔命。1644年满洲挥师入关,败李自成、张献忠,灭南明小朝廷,建立了大清王朝。成为全国的统治力量。
 
   满洲崛起于青萍之末,力量可谓弱小。努尔哈赤发兵征战,最初只有遗甲13副,聚合胞弟舒尔哈齐的兵力也不过1、5万人,估计全部满洲也只有六七万人。到满洲入关,挥师南下之际,整个满洲人口估计为60万。然而她面临的强劲对手是疆土广阔、物产丰饶、人口众多的明朝,记录在册的人口就达到了7000万,实际数目要逾一亿之多,几乎是满洲人口的200倍!两者相比,如同人之小手指比之于乐山大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满洲居然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奋图强,潜滋暗长,壮大力量,最终打败了曾经仰视数百年的明朝政权,开268年统治中国之基业。这不能不称之为历史奇迹,也是历史发展之迷。
 
   剖析历史奇迹,破解历史之迷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以来,治史者析史料,调视角,构框架,梳理出明灭清兴的种种因素。从明朝一方来看,政治腐
   ,内耗争斗,实力消磨,农民起义波澜壮阔,风起云涌,削弱了国力;吏治腐败,辽东政策失误,自毁长城。再从满洲一方来看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杰出人物接连而出,代有人杰;民族内部适应于急剧变幻的社会大势,组织结构全方位迅速调整;满洲实施了正确的军事战略与策略。凡此种种,都可看作满洲取得胜利的原因。但我认为:满洲崛起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精神力量。一支充满蓬勃朝气,奋发向上的满洲民族,托起了民族的脊梁。艰苦拼搏,百折不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直至创建全国政权,精神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因素。这种精神因素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 骑射尚武的精神 
   满洲散居东北沃野,山林茂密,草场广阔,形成狩猎与农耕并重,锄镐与骑射并举的社会习俗。1601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融军政体制为一体,突出八旗制度的军事特征,培养满洲骑兵勇猛剽悍,奋勇拼杀的尚武精神。激战萨尔浒,五日三战,勇猛顽强,铁骑如风卷残云;攻打锦州,三次增兵,不惧死亡,亲王贝勒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八旗铁骑金戈铮铮。旌旗猎猎,所至无不披靡;人数虽寡,但能够战必胜,攻必克。尚武精神已经锻造了一支勇猛顽强,意志坚定的民族力量。没有这种尚武精神,满洲人凭什么去与强大的明朝对抗呢? 

二 民族凝聚的精神 
   女真本是分散的部落,建洲,海西,野人互相征伐,部落之间的侵扰连绵不绝。然而,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诞生了满洲之后,满洲人从此像注入了一种神奇的活力,整个民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向心力,捐前嫌,释旧怨,重团结,产生了影响久远的民族凝聚力。新兴的满洲,内部团结坚入磐石,表现出极端的坚韧性。当然,满洲上层不乏争权夺势,互相倾辄之人。努尔哈赤初始与弟弟舒尔哈齐共领建州,各自拥有自己的部众与财产,不相上下的实力促使舒尔哈齐频频挑战努尔哈赤的权威,受搓后企图率众出奔,摆脱努尔哈赤的控制。努尔哈赤果断囚禁舒尔哈齐,扼分裂势态于萌芽之中。皇太极承续大统,最初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共同分享权力,人口,财产,位势相埒,后来皇太极从打破旗主专控权入手,进而幽禁阿敏、降格莽古尔泰、处罚代善,独领正黄、镶黄、正蓝三旗,兵不血刃,剪除异己势力,恢复汗位权威。皇太极死前未指定继承人,于是两黄旗拥立的豪格和两白旗推出的多尔衮势同水火,以至于皇太极驾崩之际,双方调兵戒备,几乎同室操戈。结果两王妥协,拥立福临(即顺治帝)。满洲的发展躲过分裂的劫难,汹涌奔腾,迎来了世所瞩目的康乾盛世,从而把中国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发展推向了顶峰。
 
   满洲上层矛盾的成功化解,是民族凝聚力的典型体现。在面临关内强劲对手的形势下,顺大局,识大体,使内部争斗规限在家族范围,言词交锋的程度之内,严格控制矛盾的激变与扩大,力图以妥协让步的方法化干戈为玉帛,于事态初萌之际一朝化解,从未演成巨大的民族内部动荡,动摇民族延续的根本。这种克制上层矛盾的广度与深度,关注民族大局的精神,保障了满洲草创政权之处,能够几经风霜雨雪,却依然坚定不移地向共同目标奋进。200多年后,太平天国统治集团未能很好地把握内争的分寸,洪杨政争引发一系列的流血事变,数万将士没有战死在抗清的疆场,却死在自相残杀的“天国”土地上,因而战斗力衰落了。凝聚力散失了,元气大丧,一蹶不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史实。给后人以永远的警示。坚忍的民族凝聚力是满洲崛起的主要关键。 

 三 团结包容的精神
 
   满洲不仅团结本民族共同发展,而且还包容其他民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部分敌人为友,削弱敌人,壮大自己,使力量对比逐渐彼消此长,把优势掌握在自己手中。
   满洲十分重视团结地域广大,实力超群的蒙古势力,将如何处理好同蒙古族的关系看得至关重要。皇太极初始与蒙古族并不亲睦,曾派大军深入漠南,武力征服林丹汗,但随后皇太极会盟漠南蒙古于盛京,联络漠北蒙古喀尔喀三部。蒙古族归附,化敌为友,从此骁勇善战,疾如闪电的蒙古骑兵与八旗将士并肩作战。清朝初年满洲通过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与蒙古上层深相结纳,满蒙一体,休戚与共,不仅稳定了后方,退有依托,而且极大地弥补了满洲人口单薄,兵力的不足,背靠满蒙,窥视中原,进攻退守,游刃有余。
 
   汉族是满洲最主要的敌对势力。努尔哈赤兴兵伐明,与汉族的民族矛盾上升到政治斗争的最高形式----军事战争。然而,满洲并非只是一概固守民族概念,驱全部汉族人众与自己为敌,而是分化利用,凡是投降归附的文人士宦,位尊威崇,加以重用,范文程、李永芳、马光远、高士俊逐成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尤其范文程参与帷幄,领受机密,“每议大政,太宗(皇太极)必曰:范某知否?”(李果《在亭丛稿》卷六《范文肃公传》)宠爱信任,无以复加!明朝武将,对峙疆场,生死麇战,性命相搏,可谓仇深似海。孔有明、耿仲明、尚可喜、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都是明朝辽东能将,数度与八旗狂飙殊死厮杀,筑起明朝的辽东屏障,但这些人投降以后,皇太极即广为包容,收编重用。满洲团结包容其他民族力量,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故能以弱胜强,征服中国。 

四 学习先进的精神
 
   满洲初兴,文明低下,狩猎稼穑,仅供所需,领主部落,尚处奴隶制度时代。但满洲不因循守拒绝先进,而是虚心学习,剔劣纳优,加速文明进化步伐。红衣大炮由西方传教士引进,威力巨大杀伤力强,曾使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搓。清兵日后缴获该炮,悉心研究,俘虏明朝降将降卒仿造大炮,也拥有了攻城利器。满洲与汉族,属文明阶段的两个层次,差距甚大。但满洲不固步自封,而是倾心学习,承续明朝体制,吸纳汉族文化,典制中的先进部分,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创设出符合历史发展的文化传承,典章制度。女真文字已不通行,努尔哈赤逐命额尔德尼,噶盖两人仿蒙古文为字,以女真语为音,创制了老满文,尽管文法不备,缺点甚多,但文字的创制推动了女真社会向更高文明迈进。
 
   儒家学说长期被奉为封建王朝治世经典,满洲人入关即派官祭祀孔子,允许孔氏后代袭衔圣公。入关随俗,尊孔崇儒,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恢复科举取士,给饱读诗书的士子以“学而优则仕”的出路,淡化了他们心中滋生出的恋明反清情绪。
 
   清朝处兴,追踪先进,倾心学习,即使是自己的敌人,只要优而有长,亦纡尊求教,虚心仿制。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如饥似渴学习的精神,使满洲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建立全国政权。
   朱诚如教授在《明清之际的历史走向》一文中说:“一个天崩地裂,天下大乱的时代,谁抓住了机遇,就会赢得胜利。”的确,明朝覆亡赋予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南明政权,东北满洲人四方以平等的机遇。四方角逐,表面上拼打的是政权体制,后方补给,军事战略等浅表因素,实际上较量的是综合素质,而具有拼搏向上,锐意进取的一方无疑能够超乎其他三方,抓住历史机遇。李自成大顺军入城以后,追脏逐利,沉缅陶醉,失去进取之心;张献忠大西军杀戮过甚,树敌众多,矛盾重重,分崩离析,他们都抓不住历史机遇;南明政权偏处一隅,安于现状,惰性充盈,锐气全无,更不能抓住历史机遇。而满洲人凭借骑射尚武、民族凝聚、团结包容、学习先进,故能在历史机遇来临之际,因时乘势,席卷全国,取得全面胜利,这决不是历史偶然的偏爱,而是历史必然的结局。当然,清朝统治后期,钟鸣鼎食的优裕生活削弭了满洲人优秀的精神品格,满洲贵族腐朽堕落,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失去了早期的精神力量。“其兴也,勃也;其亡也,焉忽”。历史的圆周率公平地对待每一个统治政权,关键在于能否摆脱这种圆周率。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社会的复兴,固然需要物质力量丰厚,军事实力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力量的支撑。一个萎靡不振、腐败丛生、不思进取、见利忘义、舍本逐末的群体是不会有远大前途的。中外朝代更迭几乎如此,概莫能外,显示出一个兴哀更替的社会规律。
 
   满洲精神力量在几个世纪的凝结与衰微的变迁历程,并由此精神力量所导致的清朝历史轨迹,给了我们以发人深省的启示。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在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满学研究》第五辑2000年12月北京出版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