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0年10月24日星期日

富育光:满族传统说部《飞啸三巧传奇》流传情况


满族传统说部《飞啸三巧传奇》,在黑龙江沿岸的满族人家中,已流传很多年了。早先年,在北方,一到大雪纷飞的腊月,诸项农事和狩猎业早已完毕。那时,满山遍野,白雪皑皑,朔风凛冽,唯有各个家舍的炉火烘烘,热炕暖融融。全族上下老少围坐在炕上,听讲《飞啸三巧传奇》。这是北方满族人家最受欢迎的一部说部,就连住在北方的一些汉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兄弟们也都爱听,不少人还能有声有色地讲上几段。

        说来《飞啸三巧传奇》,绝非只是塞北各族人家爱讲爱听的满族长篇说部,在当时清道光末年直到咸丰、同治年间,在京师或州府里巷里传讲,也是颇有耳闻的书目。特别是京旗满洲有头有脸的贵胄人家,多多少少都跟说部中某些人物的喜怒哀乐有点过节,竟有时办堂会,听“三巧”,“为的是那放了肚囊儿的气儿心敞亮”,足见这部说部的“打人儿”影响。当年,京中有个“花儿棚”。这伙爷儿们多是燕冀鲁豫一带因黄祸(蝗与黄河水患)流入京中贫苦无依的民人。据传,舵主自号“共碗粥”,乾隆五十八年仲秋号聚一千花儿兄弟反京师,“共碗粥”被八旗兵腰斩,众花儿兄弟鸟兽散,不少人归附了皇太子嘉亲王。不久,嘉亲王继帝位即嘉庆皇帝,花儿推新舵主,重讲花儿规,遂又发实起来,为京师的稳定真出了不少力。《飞啸三巧传奇》传进京师后,就在这帮花儿里传出了一首“隐字儿喀儿”:“雀(巧)儿来,鹤儿飞(悲);两林来,一林归。”这四句隐字喀儿,实际上是隐喻谜,破解开便是《飞啸三巧传奇》说部中所传讲或未讲的朝中事:勋臣遗孤三巧入京陛见、权臣穆彰阿(字鹤舫)愁恐不安、帝师林、彤二老返京、两广总督林则徐(字少穆)不屈洋人要遭革职。由这几句歌谜亦可看出满洲说部《飞啸三巧传奇》故事在当时深得民心,扣人心弦,家喻户晓。

        满洲说部之所以为世人喜爱,是有其重要的社会与历史原因的。大家知道,自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正式签订 《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清政府按约历年派兵巡边。初边情宁静,可是进入雍、乾以后到嘉庆末年,国是远非昔比。灾害不断,教徒起事,土地高度集中,饥民流离失所,再加上武备松驰,北疆防务日紧,外侮日益南蚀东侵,深入外兴安岭,进逼黑龙江。原太常寺、光禄寺每年所需方物,多来自清发祥地之北疆,日显困拮,又因政治腐败,有乘机屯积私利者。本说部以人们最关切的康熙朝保卫雅克萨之战为背景,以世代守疆有功之几家当地重要姓氏所交织形成的难分难解的纠葛与冲突为主线,将世人引入激昂慷慨、动人心魄的社会历史漩涡之中,并领略到黑龙江以北几代就鲜为人知的旖旎风光、社会生活、人情物阜。黑龙江一带世居的北方诸民族祖先,亘古擅不避冰雪,远涉至鄂霍茨克海(俗称北海)、库页等域,架篷常住,套捕鹰貂、留下多少美妙回忆。黑龙江以北是个很神秘的地方。在《飞啸三巧传奇》这部书中都有极其生动的描述和再现,使从未远涉黑龙江以北的民众,通过本书就能总揽漠北风情、通晓往日的辛酸史。故而,《飞啸三巧传奇》在北方民间久传不消。

        本书最早的传本,据说是咸丰初年的传本,是由一位爱辉副都统衙门的雁大人传下来的。雁大人叫关雁飞,是副都统衙门五品总管,后来又升为三等笔帖式。他的父亲是道光朝的进士及第。这部书是咸丰末年由卜奎①的将军衙门传下来的,最早有很多名字,如《飞啸传》、《穆氏三杰》、《飞啸三怪》,还有叫《新本三侠剑》的,等等,这是一个传本。还有另一个流传比较广的传本,就是郭氏传本。传人是清代二等笔贴式郭阔罗氏,由他们的家族传下来的,这个传本叫《飞啸三巧传奇》,由此,以后就定下来,都叫这个名字。

        郭氏传本在内容上,要比关氏传本更加丰富,故事雄浑壮阔、曲折生动、跌宕感人。本书就采用了郭氏传本。因为这个传本是由卜奎传到爱辉城,当时城里有个书场,有人在此专讲《飞啸三巧传奇》,听书的人很多。甚至当时在满族比较大的姓氏家族中,每到逢年过节,自己也能讲三女传奇,脍炙人口,妇孺爱听。这期间,传本还挺多,比如刘氏本、祁氏本、孟氏本,都是《飞啸三巧传奇》的不同传本,不过在内容上互有补充,文字有短有长罢了。孟氏传本较为完整,但情节、人物均有变动。刘氏传本比较特殊,是汉人讲的,评书特点非常浓,像一本剑侠书,突出了拜师、上山学武艺等内容。

        本书讲述的传人,是郭氏传本的传人——郭阔罗氏富察美容,是个女性,满洲正白旗。富察美容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辛未年。1945年(乙酉)病逝,享年74岁。她是承继其父亲、爷爷两代人传承下来的。过去,满族有敬女的习俗,家中女为上。一般都是男的出去干活,女的主持家务,同时也掌握一些说部的段子,逢年遇节,就给本族的上下老小讲。富察美容就是这样学来的。后来她嫁给爱辉城大五家子的富察氏,这是个很出名的望族,他是黑龙江将军富察氏萨布素之后。在年节中,这个家族多次请富察美容讲这些段子,并由他的儿子富希陆记录于1928年前后,后来经过多次整理,就慢慢传了下来。

        郭氏传本,据富希陆先生早年回忆,他的母亲富察美容,在未出嫁前,常听她的父亲郭振坤先生讲。郭振坤先生是晚清较出名的遗老,他是光绪末年盛京衙门的笔贴式,到民国年间,搬到齐齐哈尔,曾在黑龙江将军吴俊升属下当过一段幕僚,闲时也讲本说部,后又曾给一些有钱人家当庭师,就是家庭教师,教习汉学、满文。空暇时,他常听其二爷郭詹爷讲传统说部。詹爷过去很出名,是很有社会地位的。“詹”本是清代的官名,但这里不是指官名,而是专指在满族的家族里,或在集市、城镇中一些有文化的德高望重的人士。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很博学,能推理,善言辩,助人为乐。所以,在族中或族外一些人有燃眉之急的事,常请他们筹谋并得到解决。因此,人们把这些人奉为詹爷。他们不但能歌善写,而且还能演讲。郭氏传本如果推算的话,还是从郭振坤先生的二爷郭詹爷那儿传下来的。除此以外,据可靠人讲,从这部书的内容看,应该还有一些人参与口头创作和记录、整理写出这部书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部书不同于满洲其他说部。满洲说部的突出特点最早是用满文,而且都有家族的崇拜史,夹叙夹唱。而这部《飞啸三巧传奇》汉学痕迹十分明显,非常像后来的评书,或确切地说,非常像宋明以来的话本,有这个传统。而且这部书中说书人有很多扣子,这个特点在说部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这种演说技巧,肯定是经一些博学的汉人之手丰富、加工而形成的。这说明,这部说部最早的创作者,应该是一位汉学家,或者是一位懂汉学的说书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因为通晓、了解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宫廷大内的秘史及一些大臣们的生活背景,在这个基础上,就写成这部说部。从此,这部说部在满族民间或其他民族之间流传开来。这种说法的可能性是有的,那么,谁能做到这一点呢?据很多说书人讲,这位说书人很可能就是英阁老。

        英阁老,即英和,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名人,曾做过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后来,在道光年间因有罪,被流放到黑龙江的齐齐哈尔、爱辉,在那生活了一段时间。跟随他去的有个叫严忠孝的人。这个人不是一般寻常的人,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也是一位内廷的名士。他是乾隆的进士,曾做过巡抚。他为官清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当官的腐败贪婪、鱼肉乡里的事情,深恶痛绝。在道光朝时,他在湖南做通判布政使,曾对这些事情有过怨言,褒贬时政,因而得罪了他的上司巡抚,被判了罪。囚禁时,被严刑拷打,苦不堪言。正在此时,军机大臣英和,因公事下访察看,将其救出。英和大人虽然耿直,清廉勤政,但他同朝廷一些官宦无法抗衡,无力使严忠孝官复原职。严忠孝也是个心胸坦荡的人,他感谢英大人的救命之恩,愿意在英大人身边伺候。他已看破红尘,决心不再为官,准备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庶人,并同后来蒙难获罪的英和一同去了黑龙江。到卜奎、爱辉以后,英和、严忠孝同当地的满族及其他族人相处得非常好。据讲,这部书有很多内廷里的事,一些鲜为人知的秘闻,都同英和、严忠孝的参与和传播有关。所以,这部说部引起当时社会中的满人、汉人和官场的重视。这部说部,不单有英和、严忠孝的影子,更重要的是,确确实实反映、记录了清代中期的时政,歌颂了那些忠于大清,捍卫疆土,同邪恶势力做英勇斗争的英雄壮士,揭露了朝廷中一些官员贪赃枉法的罪行。这正是这部书的价值所在。

① 卜奎:就是齐齐哈尔。 

(本文刊于“满族口头遗产传统说部丛书”《飞啸三巧传奇》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富育光)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