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

崇尚自然:通古斯满洲渔猎民族尼玛察氏的“野祭”仪式


2012年正月之际,在被誉为萨满之乡的满洲吉林省九台地区,满族各姓氏族都要举行祭祖活动——“烧官香”。莽卡满族乡莽卡村的尼玛察氏(即杨姓家族,以下简称杨氏)祖籍在乌苏里江以东,属东海窝稽部,世代以狩猎为生,数千年传袭祭祀数百位本氏族大神。后虽迁至吉林,但世代崇拜的神祗并没有丢掉,按制致祭不衰,“野祭”(祭野神)传承至今,形成了不同于当地满族其他姓氏“烧官香”祭祖的独特仪式。

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应杨氏家族穆昆达(氏族长)杨绍华邀请,笔者一行代表该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来到了莽卡村五社,参加 “野祭”仪式。傍晚,我们看见,在临时搭起的仿民宅的神堂里,杨绍华正做着必要的准备工作。神堂南侧中间开有一门,是“野祭”时萨满请神送神的通道。忽明忽暗的神堂外设有祭场,中间放一神案,神案上摆升斗、供品,案下左侧放一大铁锅,锅中摆放木柴,杨氏家族的人燃起篝火,一阵烟雾从铁锅里猛地升起后,红红的火焰便燃了起来。

晚7点,穆昆敬神后,宣布仪式开始。只见家族主祭大萨满杨靖凯带领3位萨满来到神案前击鼓请神,隆隆的鼓声响彻田野,拉开了“野祭”仪式的大幕。不久,“野神”“附体”。萨满杨靖凯的舞蹈动作随着每一铺神的到来,发生不同的变化。“蟒神”“降临”时,他腰肢柔软、步履扭捏;“雕神”“降临”时,则高空翱翔、目爪锋利;“虎神”“降临”时,则神态威严;“鹰神”“降临”时,则手指神鼓展翅欲飞。


据杨靖凯介绍,“野祭”本应放36铺神,每铺神“降临”和“附体”时,各自有十几个舞蹈动作和舞式,不用报号,只要降神舞姿一出现,就知道哪一位尊神降临了。由于此次“野祭”时气温已达零下30摄氏度,所以只放了16铺神。

“野祭”一般选在龙、虎年的正月十六前后,因为传说始祖诞辰之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因这次“野祭”和续谱、祭祖活动同时举办,所以前后进行了10天。


正月初六开始上明堂(萨满主持,念神词),然后是正月十二的换锁,也就是换下子孙绳上的五彩线。因五彩线俗称“锁线”,故言之。祭时,将一根十几米的线绳,一端固定在事先砍回摆在供桌前、枝繁叶茂的柳枝上,另一端拴在本氏族儿童们的手腕上,寓意儿孙福禄绵长。满族有崇柳的习俗,保婴之神——佛托妈妈就被誉为柳枝娘娘,其吉祥物“锁线”一直受到满族的珍重。

正月十三是神树祭的日子,萨满带领族人列队走向神树——村外一棵百年老榆树,用整匹红布包裹树干。树前放供桌,摆供品糖、水果和酒等,并用木杆将稻草把和三彩纸等挑到神树干上,然后大萨满诵祭词,并带领族人叩拜。此后,夜间进行“野祭”。

直到正月十六的祭祖续谱和封神,整个仪式才算结束。仪式最后,所有人要共同分食仪式牺牲的供肉,吃得越干净越好,象征参加者分享了神力,受到了祝福。吃后的骨头要和换下的旧索罗杆(祭祀杆子)一起,在日落前送至离村1.5公里外的松花江边埋好,表示集体的力量“消化”掉了鬼怪。

杨氏家族的“野祭”除了有祭八尺蟒神、鹰神、金钱豹神、虎神、九铺芍药神等动植物神以外,还有祭河勒蛮尼(哑巴神)、多活勒蛮尼(瘸神)、布各特蛮尼(罗锅神)等人神。仪式中体现的动植物崇拜观念、尊重残疾人观念,表明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平衡平等的价值观。从“野祭”仪式的过程来看,满族群众认为不敬畏动物、不尊重人,就会出现不好的结果,充分反映了萨满文化“崇尚自然”、“万物有灵”的核心思想和满族“不仅人类群体内部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物之间也应和谐相处”的世界观。“野祭”中那优美的神歌,惟妙惟肖的萨满舞蹈,也使我们从中窥探出了原始宗教的深刻内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