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球是满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满洲黑龙江京旗文化的重要内容。分布在黑龙江五常市拉林镇及其他周边乡镇,远至哈尔滨市、阿城市、双城市的广阔地区。
珍珠球历史悠久,源于满族人采珍珠的生产劳动。远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居住在白山黑水的满族青年男女在采珍珠之余,欢庆丰收之际,在陆地上用“绣球”比做大颗珍珠,竞相往鱼篓里头,投中者预示未来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为了表示出与风浪搏斗的艰险,把蛤蜊神化成“蛤蚌精”张开贝壳,防止珍珠不被夺走。于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民族球类项目出现了。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满族人又把这项活动带到京城,供八旗贵族子弟游戏。清乾隆九年(1974年),3000户京城贵族子弟奉旨到五常拉林地区屯垦戌边,又将其带到拉林地区,至今已有262年,
“珍珠球”运动是模仿采珍珠劳动场景而产生的,最初只是一种游戏,用布包成绣球替代珍珠。场地有水区、蛤蚌区和威呼(满语船)区,采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把布包或绣球投到威呼区的伙伴手里,在游戏中谁采的“珍珠球”多就表示吉祥。
比赛方法:每场珍珠比赛由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水区内双方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一方传、运、拍、滚,目的是向抄网投球得分。封区内2名持拍的对方人员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抄网区内投球。每队有1名抄网队员在得分区内活动,抄球得分,防守队员阻止对方获得球并得分,每场比赛分上下两节,每节20分钟,两节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
比赛场地是一长方形平面,长28米,宽15米,场地四边用线条标出所有界线为白色,线宽5厘米。场地内设水区、限制区、封锁区、隔离区及得分区。分别用白色线条标志各区的界限。得分区0.80×15米,隔离区0.40×15米,封锁区1×15米,限制区0.80×15米,水区22米×15米。场地中间画有中圈与中线,中圈区在球场中间,直径3.60米,中线连接两边线的中点并与两端线平行。罚球点直径10厘米的白色实心圆点,罚球中心距离线内沿7米,距边线内沿7.50米。得分区与隔离区之间的边缘为得分线。隔离区与封锁区之间边缘为隔离线,封锁区与限制区之间边缘为封锁线,限制区与水区的边缘为限制线。
器材:1.球(即珍珠球)。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为白色,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通常用大小相等的橡皮球代替;2.球拍。为蛤蚌壳的形状,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一般用5层的胶合板制作,颜色为白色。球拍部分长35厘米,最宽部分25厘米,厚0.3—0.5厘米,边缘用橡胶或软质材料包裹。拍柄为椭圆形,长15厘米,最大直径4厘米,总长50厘米,重量390——410克;3.抄网兜口。为圆形,网圈用金属条制成,圈条直径0.4—0.6厘米,兜口直径25厘米,网兜用细绳或尼龙绳制成,网深30——50厘米,网眼为3——3.5厘米,网兜颜色为深色,网柄为圆柱形,长15厘米,直径3——4厘米,总重为180——300克。
传承人:郎国兴,1940年生。满族正红旗人。先祖居住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是努尔哈赤的首席大臣钮钴禄氏。额亦都德后裔。乾隆九年(1744年)其后人从北京顺天府草帽胡同迁到五常拉林地区,其祖父郎奎五(清同治年生,卒于1950年)是拉林地区有名的塾师,常组织学生打“采珍珠”球。郎奎五的儿子郎荣伯(1908年——1950年)也是塾师,他把这项活动继承下来,每年春、夏都组织学生“采珍珠”并做为学生的体育课,从而给少年的郎国兴(郎荣伯侄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郎国兴任档案局长(兼《五常县志》主编)时,便开始搜集整理这项体育活动的资料,并在1986年的全县满族“莫勒真”(满语比赛)大会上开始亮相,使这项活动一直流传到今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