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help the Manchus find their place in the world and to introduce the Manchus to the world

Translate

Flag Counter

网页浏览总次数

搜索此博客

热门帖子

2013年7月10日星期三

日本为什么有这么多“茧居男”?


足不出户、常年隐居,日本百万“隐蔽青年”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BBC记者威廉·克莱默和克劳迪娅·哈蒙德分析原因何在?如何救治?

阿秀的问题始自辍学。他说,“我开始责备自己,父母也责备我,压力越来越大。”

“逐渐地,我变得怕出门,怕见人。再后来,就不能出家门了。”

最后,阿秀和朋友、父母切断一切联系。为了避免见人,他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看电视。

阿秀说,“我感情复杂、很消极,有出门的愿望,对社会、父母的恨,对现状的悲观,对未来的恐惧,对别人过正常生活的嫉妒……”

阿秀成了“隐蔽青年”(hikikomori)。

斋藤环(Tamaki Saito)1990年代早期刚刚获得心理医生资格不久开始注意到青少年隐蔽在家中“茧居”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这些年轻人通常来自中产家庭,几乎全部是男性,开始茧居的平均年龄15岁。

听上去像是简单的青少年懒惰,但是斋藤环说,茧居人恐惧社交、陷入瘫痪状态。“心灵备受折磨,希望能走出去,交朋友、找恋人,但却做不到。”

自从斋藤环提起人们关注以来,据信,茧居族人数有所增加,保守估计现在有20万。但是,2010年日本内阁府的调查发现,数字高达70万。隐蔽青年,顾名思义都隐蔽着呢。因此,斋藤环个人估计,茧居人数大约应该在100万。

过去20年间,茧居青年的平均年龄好像也有所增加,从21岁提高到32岁。
为什么他们选择避世生活呢?

青少年男性退缩回自己房间的导火索相对来说可能并不起眼,比如,考试成绩差、和恋人分手都可能让他们选择暂时独处。但是,隐蔽的本身也可以成为一个创伤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让他们再也无法走出茧囊。

其中一个是“面子”--日本所谓的“世间体”。茧居族脱离社会时间越长、越清楚自己已经成了失败者,仅有的自尊、自信也荡然无存,出门变得更加恐怖。而父母担心在社会上的面子,可能也要等上好几个月才寻求专家帮助。

第二个社会因素是“依赖”,这也是日本家庭关系的一大特点。青年女子直到出嫁才离家,有些男子可能永远都不会离家。虽然大约一半的茧居男会对父母施暴,绝大多数家庭根本不会把他们赶出家门。几十年养育孩子,父母期望得到尊敬、回报,孩子一定要找到工作,在社会上有好发展。

阿松由于职业、大学专业选择和父母吵翻之后成了茧居男。“原来我心理很健康,父母施加压力让我做自己不愿做的事。父亲是艺术家,有自己的公司,他想让我和他一样。”但是,阿松希望能去一家大公司做电脑程序员,加入日本的“工资族”。“不过父亲说,今后,社会不再会像今天一样,不要做工资族。”阿松是长子,承担着父母的全部期望。

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阿松的故事:他身处日本文化转变的“断裂带”。

位于东京的“全国精神健康研究所”心理学家铃木(Yuriko Suzuki)说,传统上,日本人性喜群居,不愿意做出头鸟。“不过我认为,年轻一代更加看重个性。”

但是,即使是那些迫切希望满足父母心愿的茧居族可能也发现自己陷入窘境。

格拉斯哥专门研究教育与就业的学者佛龙(Andy Furlong)说,茧居族增加与日本198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1990年代陷入衰退有关。

正是在这段时期,考好分数、上好大学、得到铁饭碗的传送带破裂了。一代日本人面临临时工、半日工的不稳定。随之而来的是耻辱感、而不是同情心。

佛龙说,“机会彻底改变了,有些家庭不知道如何应对。”

父母对付茧居儿子的一个共同反应是愤怒,给孩子上课,让孩子背上给家庭带来耻辱的负疚感。这样做的危险是,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彻底破裂,如同前面说到的阿秀。

不过,还是有父母无奈之下选择极端方式。一段时期,父母可以请设在名古屋的一家公司闯入孩子的房间,教训一顿,强迫孩子住进宿舍、搞明白自己的错误。

不过,千叶一家医院精神科主任斋藤(Kazuhiko Saito)认为,突然介入—即使是专业人员—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他支持专业人员访问,但是,必须事先掌握茧居人足够的信息、事先通告。

不管怎么说,坐视不管已被证实起不到任何作用。斋藤环将茧居比作酗酒,共同之处是,没有支持网无法摆脱。

对阿秀和阿松来说,走上复原之路得到了东京一家慈善组织开办的青少年俱乐部的帮助。俱乐部成了茧居男重返社会的一个安全起点。

许多即使孩子不能同来的茧居男父母也来俱乐部。

良子的儿子从22岁起逐渐隐蔽。最开始,他拒绝外出购物,良子发现,网购意味着儿子根本不需要出门。现在,儿子已经50岁了。

“我觉得,儿子已经失去了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愿望和动力。也许他曾经有过想法,但是,我看我把这个想法给毁了。”

(编译:苏平/责编:尚清)

2 条评论:

  1. http://anntw.com/awakening/news_center/show.php?itemid=42568

    回复删除
  2. 【台灣醒報記者陳正健綜合報導】現在日本有愈來愈多的隱蔽青年,女性隱蔽青年也有成長的的趨勢,平均年齡更從21歲變成32歲。日本的社會和經濟壓力,造成大量的年輕人足不出戶且自我封閉,這種現象不是只有在日本,同時也發生在南韓、義大利和歐洲國家。

    「宅男」在日本指的是對動漫狂熱的「御宅族」,而不上學、不上班,過著自我封閉生活的年輕人,則被稱為「隱蔽青年」,他們拒絕社交,也不參與社會活動。由於在社會上經歷挫敗,導致隱蔽青年整天與電腦、電玩、書本為伍,過著足不出戶的生活。許多隱蔽青年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多數為男性。

    心理醫師齋藤環說:「隱蔽青年覺得心裡受到折磨,他們想要走到外面的世界,並結交朋友或異性,但是他們做不到。」根據日本官方統計,隱廠青年的人數高達70萬人。齋藤指出,隱蔽青年的人數逐年上升,是因為他們傾向與世隔絕,所以實際上的數字可能高達100萬人。另外,根據日本官方在2010年統計,隱蔽青年的平均年齡也持續上升,過去的平均年齡是21歲,現在則是32歲。

    是什麼原因造成隱蔽青年現象呢?面子問題是其中的因素之一。當隱蔽青年脫離社會愈久,他們的社交挫折感愈高,也同時失去自尊與自信。自我封閉的原因通常是成績不佳或社交挫敗所致。

    第二個原因則是依賴感。傳統上,女兒通常在婚後必須離開家裡,但是兒子卻會留在家中,即使半數的隱蔽青年對他們的父母有暴力傾向,大多數的父母仍不會將他們逐出家門。

    東京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心理學家鈴木百合子指出:「傳統上日本人是集體主義的,日本人不希望在群體中太過突出。但是對於年輕世代來說,他們傾向個人主義,關注自身多於他人。」

    英國學者安迪.弗隆(Andy Furlong)認為,隱蔽青年現象是因為1980年代的泡沫經濟和1990年代的經濟蕭條,許多年輕世代面對不穩定的社會環境,只能從事短期或臨時的工作。社會上出現大量的派遺工作者(freelancer)和尼特族(neets)(尼特族意指不工作、不就業、不參加就業輔導的青年族群)。尼特族、派遺工作者和隱蔽青年常被加在一起連用,被描述為日本的經濟寄生蟲。

    隱蔽青年一詞也經常與「宅男」」、「奇客」(Geek)和「書呆子」等名詞連結在一起,他們通常沉迷於電玩、卡通或動漫。日本學者齋藤環指出,隱蔽青年以男性為主,約佔了全體70%至80%,但是根據NHK的調查顯示,男性只佔了53%。英國學者弗隆則表示,在日本社會觀點裡,女性成日待在家裡是很自然的,因此女性隱蔽青年並未真正被報導出來。

    日本學者齋藤環強調,隱蔽青年現象同樣也發生在韓國和義大利。英國學者弗隆則表示,在某些歐洲國家也有隱蔽青年。

    回复删除